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一层层的像吸水海绵——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涉县旱作梯田”巡礼

2019-07-18 11:22:08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杰

“老乡,您上山去做啥啊?”

“俺去种土豆……”近日,在河北省涉县王金庄村南山坡上,65岁的农民李社恋骑着毛驴走向山腰间的梯田。她一边走一边与记者说,今年天旱,山崖边有一块田还没有种上苗,她要把家里的几个土豆种田里,企盼着最近下一场雨,到秋天了能有个好收成。

“干旱渴死牛,下雨满山流。吃水比油贵,吃粮更发愁。”太行山是一座石头山,山高险峻,坡陡峰奇。而位于深山区的涉县一带,常年降雨54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1720毫米,流传在民间的这句顺口溜就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太行儿女不畏艰难险阻,一代接着一代,一直将梯田从山脚修到山顶,“多大的灾荒年份也没有饿死过人,反而有逃荒的人留了下来,不断壮大着村庄的人口”。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来此地考察时,称之为“世界一大奇迹”。



三九隆冬,冰滑雪飘,拦不住梯田的延伸


走进太行深山沟里的王金庄村,就像是走进了石头的天地。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70多岁的老党员李书吉介绍说,村里还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600多幢4000多间,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吸引了广大游客来这里赏“石”、看“田”,品尝农家饭菜。

“全县旱作梯田面积26.8万亩,王金庄有3500多亩,是梯田核心区。”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贺献林说。

太行深山莽苍苍。然而,走上王金庄的山冈,平整的带状石堰梯田环绕山间。李书吉说:“山有多高,堰垒多高,层层向上至山顶,除去90度的悬崖峭壁,80%的坡面都被利用了。”石堰高的达6.8米,低的1米左右,平均厚度0.7米,每立方米石堰大约需要400多块大小不等的石头。

“修梯田多在冬闲‘三九’天”,王金庄一街村干部王林定告诉记者,修造梯田首先需要有经验的老农计算确定修几条、堰垒多高。不然,堰垒高了,渣土填不满;堰垒低了,渣土剩余,还得往外运。真正动工是清基、垒砌双层石堰,外层大石头叫垒石,里层小石头叫贴石。然后,把大石填在底层,碎石填中层,表层填土。同时,还要将废石乱渣,填进大堰与山体之间的空隙里,成为梯田石堰的地基。最匮缺最珍贵的土从哪里来?把混杂在一起的土石,用筛子筛过后敷在表层,必须让土层厚度大于5寸,不够了就用镐尖锨刃从岩石缝里抠,或从山巅壑底一筐一筐地担,就有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一说。

“从王金建村至今700多年,修造梯田4.6万块3500多亩,人口增长到1300多户4520口人,是山区最大的村庄之一。”王林定自豪地说,“有了梯田,就有了粮食。无论多大的灾荒年份,村里没有饿死人的现象。还有逃荒要饭的,经过这里不走了定居下来,村里的人就越来越多。”



旱作雨养,立体耕作,灾荒年份心里不慌


在山坡梯田的垄边上,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海河说,这一带山区缺土少雨,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修建起了5条拦洪坝和55米长的涵洞,以及数不清的水塘水窖,实现了对土壤和雨水的高效利用。

“梯田块块相连,田面地平如镜,山沟条条相通,实现了小雨留到地,大雨蓄到池。”杨海河说,下雨时,雨是落在地里,不是落在坡上,特大的雨水只能渗透或者沿水平沟按着人们指引的方向流下去,不能肆意冲刷。这样,就做到了小雨不冲土,大雨不毁地或少毁地,体现出山地梯田雨养农业的技术性和科学性。

“石堰梯田,创造出独特的山地雨养农业生产方式和雨养农业技术体系。”长年研究梯田的贺献林说,以库、坝、塘、窖拦蓄雨水以及梯田花椒生物埂建设等为主体的水土保持工程技术体系,实现了高效率的保土、保水、蓄水和用水。同时,还形成了以精耕细作、蓄雨保墒为主体的完整耕作技术体系,以节水抗旱作物种类、品种的选育及其轮作倒茬、错季适应栽培为主体的作物管理技术体系。

毛驴是梯田的精灵。在村里、田里,处处可见,目前全村有300多头毛驴。王林定说,山地不比平原,驴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还是农业有机肥料的提供者和农业废弃物的转化者。

“地种百样不靠天,田种百处不靠地。”在利用丰富的食物资源的基础上,涉县形成了“节粮于口”“存粮于仓”“藏粮于地”的生存智慧,“好的年份吃粮食,不好的年份有草本、干果充饥,丰富的食物资源和多样的作物品种,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繁衍生息”。



石堰筑田,花椒固堰,梯田承载着璀璨的农耕文明


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后,河北省政府提出“外学大寨,内学王金庄”,该村劈山造田、拦坝蓄水、植树造林,尤其是石堰梯田,成为荒山造田的时代典型。

“一层一层的梯田,就是一层一层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农耕文化的最好载体,非常有意义!”7月4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舒喜乐第3次来到王金庄村。她说,梯田底下是大石头,边上有坚固的石堰,堰边有花椒树,“抗旱防洪,保护了生态”。

“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旱作梯田系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说,涉县梯田是在缺土少雨的石灰岩质的太行深山区创造出来的旱作梯田系统,具有农业种植、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农耕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价值和功能。

据了解,涉县石堰梯田涉及井店、更乐、关防3个乡镇46个村,面积达205平方公里。在梯田区域内,每年花椒、黑枣、核桃产量分别达754吨、1902吨和1513吨,三项收入达8000多万元,占当地农民收入30%以上。近年来,涉县重点打造了“涉县旱作梯田”小杂粮品牌,先后申请完成5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5个国家地理证明商标注册。

2014年涉县旱作梯田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日前已遴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当前,该县先后投入1亿多元用于梯田修复、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了梯田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梯田修复实施方案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