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山东省龙口市建11个学校发展共同体,发挥优质校辐射带动作用——

“家长再也不用考虑转学择校了”

2019-06-18 12:33:11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张兴华
一大早,山东省龙口市石良小学五年级学生曹彦琛坐上了校车赶往学校。这一天的学习让他满怀期待——市区优质校润新小学的教师要给他们班上网络直播课,周末他还要去润新小学参加活动。

在龙口市,像曹彦琛这样就读于农村校的学生,已普遍能享受市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我们家长再也不用考虑转学择校了。”曹彦琛妈妈的话代表了很多家长的心声。这样的变化,得益于该市5年来探索实践的“1+X”学校发展共同体模式。

“制度结亲”:在联动中共同发展

“嘀嘀嘀”随着QQ传递文件的声音响起,红旗小学的教师又收到了“共同体引领校”——实验小学发来的教学资源。

2014年龙口市成立了“学校发展共同体”,当时的薄弱校红旗小学成为“实验小学共同体”的一员。

学校规章制度、教研活动安排、教案、试题……全部共享。制度成了共同体学校结亲的纽带,5年来,实验小学先后派10多名教师到红旗小学进行同课异构等培训活动,红旗小学有近百人次参加了实验小学的经典吟诵比赛、数学科研周等活动。在实验小学带动下,2017年9月,红旗小学因出色的教育业绩跃升为“共同体引领校”。

这样的学校发展共同体,龙口市已有11个。它们是2014年2月该市教体局按照“位置临近、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原则组建而成的。龙口市教研室主任崔积水介绍,共同体在结构上按照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划分为三大类,学校实行“1+X”合作模式,“1”是指引领优质校,“X”为合作校。

龙口市还制定了相应考核办法,对共同体成员实施捆绑评价、综合考评,设立了活动专项经费,用以解决各学校参加共同体活动的培训、就餐、交通等费用。

捆绑评价制度的实施将共同体学校牢牢联系在一起,也使龙口市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由“单干”走向“联合”。

“教师互派”:在交流中提升素质

最近,龙口市徐福小学的二年级课堂上出现了两张新面孔——他们是实验小学教师王岩和孟琰。每当他们一上课,教室后面总是坐满了听课的徐福小学语文教师。

“写字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写字里面有这么多学问!”观摩引领校的名师公开课后,徐福小学教师们大开眼界。

为整体提升薄弱学校师资水平,龙口市依托学校发展共同体,出台了多项教师交流措施。名师支教、影子培训、送教下乡、挂职锻炼等都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共同体考核范围。该模式实施5年来,共同体内教师交流已成常态化,不少教师还在支教结束后选择长期留任。

2017年9月,龙口市教体局在共同体内实施“农村特级教师岗位计划”,龙口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市第十中学教师乔晶会经双向选择到农村校芦头中学支教。在支教过程中,乔晶会深深感受到农村校需要优秀教师发挥带动作用,为学校输入新鲜血液,带来生机活力。经过深思熟虑,乔晶会作出了扎根农村学校的决定。

乔晶会发挥自己负责的“名师工作室”作用,为本校及共同体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她积极为共同体成员学校讲授示范课、公开课,定期举行讲座。还探索打通学科界限,为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寻找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带领他们快速成长。

“乔老师来我校安家落户,给我们带来了教学改革的新风。”芦头中学校长尹森林感慨地说。

“造峰填谷”:在协作中创建品牌

“前进后退、飞速转向……”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个个高难度动作完美展现了力与美的结合,精彩的表演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山东省机器人运动大会的赛场上,来自龙口市诸由学校的两名参赛选手脚踩电动平衡车表演,分获少年组第二名、第三名。

诸由学校隶属于明德学校共同体,在引领校带动下,该校以普惠教育为抓手,积极构筑学生成长发展的空间,和兄弟学校一起做强共同体和个体品牌。像诸由学校一样,共同体活动开展以来,龙口市很多学校在引领校带动下办学特色不断提升。

在建设学校发展共同体过程中,龙口市重视发挥各校的优势和专长,以互助共建的理念深度探索共同体办学路径,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形成品牌集群共同体,使全市形成“造峰”与“填谷”协同发展的良性态势。

根据成员学校的特点,龙口市11个学校发展共同体都确定了一系列研究课题。“共同体建设不仅能缩小学校之间差距,促进各校均衡发展,更能促进学校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自己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发展路径。”龙口市教科所所长山其松说。

依托学校发展共同体模式,龙口市不仅消除了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教育服务均等化,更在内涵和特色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越来越多的学校逐渐跨入优质校行列,群众对学校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