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让这些贫困户告诉你: 脱贫内生动力从哪来?

2019-06-12 15:53:19  来源:《乡村振兴》杂志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

要实现长久脱贫,最强大的动力是什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要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总书记的殷殷教导告诉我们:实现长久脱贫的关键,就是要激发广大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2019年,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也就显得更加紧迫。因此,本刊特编辑了一组重庆基层贫困户的奋斗故事,希望通过这些燃烧着激情与梦想的文字,能让广大读者进一步理解“脱贫内生动力”的缘起与归处——

●内生动力,从精准贴心的“呵护”中来——

“为了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文 | 熊瑛

“2019年,我一定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家人过上好日子。”2月11日,尽管天气寒冷,但开州区镇东街道金果村2组村民张光友家里却温暖如春。

张光友的新年新打算,让帮扶干部熊志明心生一股暖流。

困境

“在这些年里,帮扶干部对我们家的帮助很大,也费了他们不少心。如今2个孩子都在读书,我和妻子在外面打工,没什么可担忧的了,全靠党的扶贫政策好。”张光友一边乐呵呵地端出糖果招呼客人,一边充满感激地说道。

现年46岁的张光友,家里有6口人——女儿张香患先天性白内障,右眼做手术花了1万多元,肢体四级残疾的妻子陈绪培不能干重活和体力活,父母老年多病,长期需要吃药住院,生活的压力全都落在张光友一个人肩上。

2014年12月,张光友被纳入建卡贫困户,镇东街道安监办副主任熊志明作为他的帮扶干部。针对张光友家里的具体情况,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为其量身订制了脱贫方案,采取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措施助其脱贫。

张光友一家种植了柑橘、晚熟青脆李,饲养了鸡、鸭、猪等家畜家禽,同时还动员张光友夫妇外出务工。

保障

“儿子、女儿都在巨龙职校读书,儿子学的汽修专业,女儿学的酒店管理专业,多亏帮扶干部的帮忙。”张光友说。

张光友一家被纳入建卡贫困户后,女儿张香的左眼做了白内障免费手术,术后恢复效果很好,在熊志明的多方联系下,2017年就读于巨龙职校读书,14岁的儿子张双也在该校学习。为减轻张光友的经济压力和思想负担,熊志明为张香、张双申请了教育扶贫资金,每年补助6000元学杂费,姐弟俩读书不用花一分钱。

2017年5月,张光友66岁的母亲邹家翠突患胆管堵塞,被送到区人民医院治疗,医疗费总共26000元,报销后只花了4000元。同年11月,父亲张文成也患上脑梗塞住院,医疗费14000元,报销后只花了2000多元。

“如果不是医疗扶贫政策好,我得欠下3万多元债务。” 张光友说。

脱困

“母亲的病也好了,娃儿又在学校读书,不需要你们照顾,我建议你俩出去打工,挣钱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一次,熊志明向张光友建议道。

2018年3月,张光友夫妇安顿好家里,到福建晋江打工。张光友在一个建筑工地上班,妻子陈绪培在一家工厂上班,尽管住宿、生活条件没有家里舒适,但夫妇俩吃苦耐劳,每个月可以挣4000多元,除去所有日常开支,一年总收入达2万余元。

母亲在家里饲养了鸡、鸭、猪等家畜家禽,还种植了柑橘、晚熟青脆李,每年可以增收1万元。2019年春节,张光友夫妇回到金果村,给母亲、儿女各买了一套新衣服,自己也买了一部智能手机。看着自己的户头上有了人生的第一笔存款,他兴奋得连续两个晚上睡不着觉,脑海里不断勾画着来年的目标。

“每年外出打工的车费可以报销,今年已是第三个年头了。为了不辜负党和国家以及帮扶干部对我们的期望,2019年我一定撸起袖子加油干。”张光友说。

●内生动力,从坚持不懈的奋斗中来——

打工仔变身工程师 脱贫户走上扶贫路

文 | 邓丹

李隆万家住城口县双河乡硝水坝村。他是一个上世纪70年代初出生的农民,高中毕业后一直辗转于各地矿山务工。他23岁成家,虽然打工不富裕,但吃穿不愁。婚后第二年,妻子为李隆万生下乖巧的大女儿,一家人的日子平平淡淡却很幸福。

2005年,妻子生下小女儿,一家四口的日子更加热闹。第二年,靠着打工攒下的钱,李隆万又建起了新房,虽然有一些外债,但一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中,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欠债17万元一夜返贫

李隆万妻子一直有嗜睡、四肢无力等症状,但夫妻俩并未重视。直到2008年,妻子语言功能出现下降,甚至智力也开始退化,李隆万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带着妻子四处检查,最终在西南医院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低下”。病虽然不致命,但却是个富贵病,一年的治疗费足以让他倾家荡产。

听着医生的解释,昔日美好的憧憬立刻化为了泡影。李隆万顿时傻眼了,两个女儿要上学,建房子的外债也没还清,妻子治疗费用一次就要好几万,他一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简直是杯水车薪。

在李隆万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亲人朋友都伸出了援手,妻子的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债台也越筑越高。最高的时候,他家累计债务达17万元,同时还得面对上有老、下有小、妻子仍未痊愈的状况。2011年,他家成了村里的建卡贫困户。

“嚼烂”10余斤习题的“老考生”

巨额的债务和必需的家庭开销,让李隆万不得不在妻子基本能够生活自理后就再次出门打工。这一次,朋友介绍他到中铁16局跟着搞公路工程试验检测。

一开始,根本什么都不懂,只能师傅指哪打哪,做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杂活,一个月工资也只有2000多元。李隆万埋头苦干,虽然学到了一些技术,可因为没有职称和技术证书,也只能打打下手。

后来,公司要选一批人去天津培训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师傅对李隆万说,“你年纪虽然大点,但高中毕业还是有点底子,你去学习下。”看书学习一直是李隆万的软肋,何况放下书本这么多年,他一点信心都没有。师傅又说:“考上了工资要高很多哟!”听到这话,想到家里的一切,李隆万燃起了斗志。

然而,困难是斗志的“冷水”,学习的过程枯燥而痛苦。

39岁的李隆万,和一帮20出头的小伙子一起上课、自习,大家都叫他“大师兄”,开始还觉得不好意思,后来倒也放下了包袱。这还是其次,最痛苦的是,他不懂函数、不懂几何、更不懂电脑,一切都像听“天书”。

大家看一遍就懂的基础知识,李隆万要看上至少3遍;他们一节课就能记住的公式,他要多花上半个晚上的时间,甚至有的知识,他还要从零学起。就这样,不管是午休还是晚休,不管是平时还是周末,他每天只睡三五个小时,其他时间都跟书和题“死磕”。年轻人都说:“大师兄你真卖命!”于是,李隆万一遇上不懂的,就抓一个大学生同学来帮他答疑解惑。好几个同学都成了他的“专职辅导员”。

这期间,李隆万学会了用电脑查资料。同学郝海友开玩笑说:“寝室的电脑都成你的专属了,想看哈电影都抢不过。”对此,大家都很理解他,也从来不跟他抢。

半年时间,李隆万看的书堆满了小桌子,做题的本子都有10多斤。他心里默默地想着:“必须考上,考上才能拿更高的工资去养家还债!”

“工程师”摘掉“贫困帽”

2010年,李隆万和其他同学一道参加了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师职业资格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顺利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资格证”,这可比“贫困证”光荣多了!

得知自己考试合格的时候,李隆万怀着激动的心情把消息告诉了妻子,也感谢了学习期间对自已帮助和宽容的“师弟”们。李隆万做梦也没想到,几近不惑之年的他,几乎是从头学起,竟能从一线的杂工变成昔日自已眼中“高大上”的工程师。从那时候起,他的工资就翻了一倍。

李隆万更加坚信,靠着不断的努力,他一定能让自己家里重新焕发生机。

后来,李隆万回到了城口,应聘到重庆腾顺路桥工程有限公司,作为公路试验检测工程师,参与了城万快速通道和诸多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其间,他又考取了中级工程师职称、专职安全生产管理员等证书,为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每月收入达到近5000元,外债也逐年减少,李隆万主动找到村“两委”要求脱贫。经过一系列程序,李隆万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被大家评为“脱贫光荣户”。后来,村民们选他当社长,希望他给大家带头领路。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摘掉“穷帽”。回首10多年来的艰辛历程,李隆万感慨万千,只有把知识装进头脑,才能把幸福迎进家门。

●内生动力,从永不低头的志气中来——

身残志坚!脑瘫男儿用脚“敲”开微店大门

文 | 李诗素 谭鹏

陈中杨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后转为脑瘫,没有上过一天学,成年后坐轮椅。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他学会拼音、认字,用脚打字、上网,还开微店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

“我能有今天,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家人和很多好心人。是石家镇政府领导给我送来电脑,让我练习打字;是母亲给我生命,教我坚强做人;是邻居家的孩子和表弟,教我学会拼音、认字、打字;是陕北的杨大姐,教我上微信,鼓励我勇敢面对生活;还有黔江德善社的志愿者,帮我建网店,负责给我发货和送货!”近日,笔者来到黔江区石家镇马脑顶村村民陈中杨家,坐着轮椅用右脚拇指在键盘上打字的他说,这些人都是他的大恩人。

两个残疾人的故事启迪他

陈中杨是马脑顶村3组村民,今年36岁,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后转为脑瘫,为肢体二级残疾。他的肢体只有右脚勉强活动,10岁后才开始说话,并且说一句话要吞吞吐吐半天,相当费力,一般人还听不懂;满12岁不能站立,只能勉强坐着;36年饮食起居全靠母亲照料。

“我父亲2015年去世,母亲身体也不是很好,她不会照顾我一辈子,我也不能坐在轮椅上整天不吃不喝。2017年,我在电视上看到关于两个自强不息的残疾人的节目——他们的故事启发了我。”陈中杨说。

这两个残疾人,一个是居住在北京市朝阳区的汤仪。他高位瘫痪,自己用吸管、笔帽和棉签自制了一根触摸棍,用嘴巴咬住棍的一头,点击触屏电脑打字,用自己在网上开店赚来的钱,帮助了一位身患白血病的患者。另一位是河北唐山的李康仪,7岁患内风湿,瘫痪在床31年,也是用嘴巴咬着木棍在电脑键盘上打字。

“他们自强不息的毅力让我振作起来,他们的年龄和我相仿,残疾程度也差不多。看到他们都能克服困难、上网开店赚钱,还去帮助困难的人,我就觉得,我也能行。”采访时,陈中杨一字一顿地对笔者说。

邻居小孩教他识字打字

回想自己30多年一直坐在轮椅上,整天不是盯着墙壁就是望着天花板打发日子,吃饭、穿衣都靠母亲帮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陈中杨不想再这样虚度时光。

2016年7月,石家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听说了陈中杨的诉求,给他送来一台台式电脑,让他学打字上网。陈中杨没上过一天学,要上网打字就要先认识字。要想认识字,就得从拼音学起。第二天,陈中杨叫妈妈上街买拼音字母表回家挂在墙上,等邻居家的孩子放学完成作业后,就过来教他认拼音。在邻居家孩子的帮助下,陈中杨学了半年才会勉强认字打字。

“2017年大年三十,吃完年夜饭后,中杨忽然问我,家里能不能凑到1000元钱?我以为他要到哪里玩,需要路费。一问,他却说想买一个可以方便上网的智能手机。”陈中杨的妈妈杨平先说,她向周围的邻居打听,买个智能手机要1500元左右。

由于家里没那么多钱,杨平先将家里喂养的土鸡捉了5只,再加上100多个鸡蛋背上街卖了,凑了1480元买了手机回家。

“买回家后,我不会用,就找邻居家的孩子教我用。”陈中杨说,新手机除了接打电话,还要用来上网聊天。

“拼音熟悉了,字也能认识一部分,就找我表弟教我打字。由于手机太小,打字要用右脚的大拇指触碰手机屏幕,力重了,屏幕上就显示一连串的字。力轻了,又没得反应。”陈中杨说,他学了一周,才能像在电脑键盘上那样熟练打字上网。

好心人帮他成功开微店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陈中杨能够看书看报,遇到不认识的字,输入手机上查询一下就解决了。就是和别人用微信交流,也很少看到有错别字。他还通过好心人介绍,加入了40多个微信群。

“玩微信,是陕北的网友杨大姐教我的。她还在微信上鼓励我要自信,勇敢面对生活,还给我发了很多关于残疾人创业的励志故事。”陈中杨说。

2017年9月,很多好心人为陈中杨提供各类资源,让他成功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微店。微店开起后,他把外地的风干牦牛肉、茶叶等农特产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卖给当地的消费者;同时也把当地农户喂养的土鸡、土鸡蛋,熏制的腊肉、香肠,以及农户生产的花生、核桃、黄豆、洋芋淀粉、红薯淀粉等卖给黔江城区和外地。

开网店期间,因党委、政府送给陈中杨的电脑是用于练习打字的,内存小,反应较慢,不能应付网店经营。陈中杨在和黔江德善社志愿者的交流中,把换一台新电脑的想法告诉了他们。

2017年11月25日,德善社负责人李鹏组织志愿者捐款,购买了一台新电脑送到陈中杨家。

“我开的微店,得到很多好心人的帮助,卖出去的产品主要由志愿者邓玉梅姐姐与何娅娜姐姐帮忙送货,我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他们。”陈中杨说。

为土特产找到销路

“亲人们,早上好!快过年了,农村老家的纸皮核桃、红薯淀粉、糯米、土鸡、土鸡蛋、土猪肉等正宗土货,欢迎你们购买。”每天一早,陈中杨都要在他的网店上发布和更新信息。

陈中杨每发布一条信息,都是用右脚的大拇指吃力地敲打出来的。冬天,他的键盘下方有一个小火盆,母亲一早就要起来给火盆生炭火。陈中杨也想通过手机语音交流,但他说话比打字还费力,不仅慢吞吞,很多人还听不懂。

陈中杨的微店开张后,方便了附近很多群众,以前无人问津的农副产品,现在成了抢手货,不需要自己背到街上销售,坐在家里就能卖成钱。

“以前我家喂养的土鸡和土鸡蛋全是背上街去卖,现在年纪大了,赶场也很吃力,家里的土鸡和鸡蛋都是中杨在网上把信息发布出去,城里的人就开车下来买走了。”居住在附近的陈一朗老人说,陈中杨的微店开了后,他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老人多次提出陈中杨在所卖产品中提取一定的费用,但都被陈中杨拒绝。

“我想把自己的网店,建成一个山里人家的土特产店,把当地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在不同季节进行对外宣传和销售。”陈中杨说,这是他的一个愿望,要让更多的农户增加收入。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让让母亲晚年生活过得更好!

●内生动力,从踏实勤勉的坚持中来——

“天道”终酬勤

文 | 刘雪梅

初夏,风和日丽,柚子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飞来飞去,景象格外迷人。2018年5月15日,笔者走进江口镇佛桂村9组采访时,秦海琼正在自家的红心柚地里除草施肥。看着绿油油的红心柚开满花朵,秦海琼心里乐开了花。她告诉笔者:“1.5亩红心柚今年就有产出了,每年收入大约能有4000多元!”

因病致贫

今年45岁的秦海琼,前几年还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秦海琼跟丈夫赖洪海都不是懒人,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家戴上了“贫困帽”呢?

原来,秦海琼与丈夫赖洪海结婚后不久,母亲就患了肺脓肿,常年药不断。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婆婆每月吃药要花费500多元,对于我们这个普通家庭来说,确实不是一笔小数目。”秦培琼说,“但为了给婆婆治病,就是借钱,也不能断药。”

屋漏偏遇连绵雨。婆婆的病还没治好,秦海琼自己也生病了。

“刚开始是全身疼痛,后来就一直发高烧,赖洪海见我面色发白,就带我去万州三峡医院检查。”秦海琼回忆道,“检查结果一出来,医生说我患的是心脏病。”

秦海琼患心脏病后不能干重活,只能在家休养,每月还需花费1000多元的医药费,加上婆婆的药费,婆媳两人的医药费每月需要1500多元,这给本来就贫穷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一家人的生活变得十分困难。

坚持不懈

“因为我跟婆婆都需要吃药,家庭收入又低,我家就被评为贫困户。成了贫困户,是能得到政府的一些补助,但是全家人却高兴不起来——戴着‘贫困帽’,不光荣呀!”秦海琼深深叹了一口气。

秦海琼家被评为贫困户后,一家人并没有等靠要:秦海琼不能干重活就在家养牲畜;丈夫赖洪海不能外出打工,就种庄稼。

然而,即便夫妻俩勤劳苦做,可因为家庭开销太大,日子还是过得十分艰难。

面对艰辛的生活,秦海琼夫妇不愿靠党委、政府接济度日。他们抱着“天道酬勤”的信念,在咬牙苦熬的同时,也流着汗苦干。

没曾想,“天道”真的酬勤了。

借力脱贫

在2012年,镇里鼓励农户发展红心柚种植,只要贫困户愿意,都可以免费领苗栽植。

“开始因为担心没有技术,我还不敢栽植红心柚,后来听说栽植红心柚是政府集中管护,连肥料都是政府发放,我就放心了,立即向镇政府申请了1.5亩的红心柚树苗。”秦海琼说。

不仅如此,帮扶干部知道赖洪海有装修技术,就找了几家需要装修的客户,让赖洪海包工装修,一年下赚了3万多元。

“在2016年的时候,大女儿大学毕业了,一年收入有2万多元,赖洪海做装修一年有3万多元收入,我家就主动申请了脱贫。不过,摘掉穷帽还得靠勤劳,摘掉了‘穷帽才’舒心——这是我总结出的一句大实话!”秦海琼说。

申请脱贫后的一家人更有动力了——赖洪海在包工的同时,也在附近做工;秦海琼在家种植红心柚,养殖鸡鸭猪。

“今年红心柚投产了,小儿子也大学毕业了,家里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秦海琼笑着说,“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帮扶,不然,我家的‘贫困帽子’不知何年何月才摘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