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金蛋”破壳记——綦江区“借鸡生蛋”模式初探

2019-05-31 10:12:26  来源:《乡村振兴》全媒体

《乡村振兴》全媒体 记者 陆睿 李文萍 曾思洁

5月19日,雨后初晴。

太阳从云朵里冒出头来,在綦江区赶水镇麻柳村的群山间洒下万道金光。

海拔400多米的山顶上,一个被护网环绕的生态蛋鸡养殖场坐落在公路边。

尽管不是喂料时间,养殖场的经营者、今年44岁的村民许沛元,还是独自来到养殖场。

在他面前,按照规范标准搭建的喂料棚和鸡舍耸立树间。长势茁壮的麻羽鸡在树荫和灌木丛中漫步,一边寻找着昆虫野果当零食,一边相互追逐嬉戏。

盯着欣欣向荣的鸡场,许沛元眼里熠熠有光:“如果一切顺利,今年这些麻羽鸡产的蛋能卖到一万五六千元钱——靠‘借鸡生蛋’脱贫,问题不大!”

在解释“蝴蝶效应”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说:“一只蝴蝶在亚洲拍动翅膀,几个月后就可能在美洲掀起一场龙卷风。”

对于许沛元和麻柳村的其他贫困乡亲而言,这个定理可以活用为:“一只借来的土鸡拍动翅膀,一年内就能掀起一场脱贫增收的‘东风’。”

许沛元鸡舍门前安装了统一的标识牌。

梦想破“壳”

就在几个月前,许沛元的生活还是一片惨淡。

作为村里的贫困户,许沛元一直生活困难——父母年迈体弱,妻子患有智力残疾,膝下三个女儿分别只有6岁、5岁和2岁,全都需要他照顾。

为此,许沛元只能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靠耕种家里承包的三分薄田和接一些并不稳定的短工勉强糊口。

2018年,许沛元家的收入仅两三千元。

在赶水、綦江乃至全市、全国,像许沛元这样的贫困群众并不罕见——他们虽然有脱贫致富的主观愿望,却因为家庭负担重、家人需要照顾而束缚了手脚,既不能外出打工,也无力发展耗工耗时的效益农业项目。

如何才能让这些贫困户驶入脱贫攻坚的“快车道”?

对于这个问题,赶水镇党委、政府进行了缜密调研,最终将“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定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018年9月,在镇党委、政府牵头下,乐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邓华里决定入驻麻柳村,在当地打造麻羽鸡养殖基地。

此次入驻,邓华里准备在当地推广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借鸡生蛋”。

所谓“借鸡生蛋”,就是由乐积公司为每户农户提供100只蛋鸡及全套养殖技术,指导农户进行生态鸡蛋的标准化生产,并“兜底”包销农户的鸡蛋。

通过这种模式,贫困农户在进入环节、生产环节以及销售环节的各种成本被最大程度地降低,极大提升了农户和产业项目的利益粘连度。

消息传来,麻柳村党支部书记游永秀和村主任李勇跃跃欲试,准备带领乡亲们接下这只“下金蛋的鸡”。

然而,乡亲们却不买账。

在村干部入户动员的过程中,不少村民表达了担忧——一是担心鸡蛋产量不稳、销路不畅,最终亏了自己;二是觉得养麻羽鸡要自己先投钱搭建鸡舍,怕成本收不回来。

见乡亲们不愿接招,游永秀和同事们很是郁闷。

这时,镇领导给他们支了招:“项目增收的实际效果就是最好的动员——建议由村干部牵头,先行先试做一场‘试验’。”

闻言,游永秀眼前一亮。

许沛元鸡舍。

先锋探路

2018年11月,游永秀开始了“试验”。

按照乐积公司的要求,她和冷永才、冷永全、张瑞其等贫困户一起,各自选好场地,搭建起标准化鸡舍。

很快,乐积公司给她送来了100只蛋鸡。和蛋鸡一起送来的,还有用中药材和粮食配制的饲料。

按照养殖标准操作规程,游永秀开始照顾蛋鸡。

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第一天,她就捡到了48枚绿壳蛋。

接下来几个月,游永秀的鸡群适应了新环境,产蛋量稳步提高,并很快达到了每月2000枚的产量。

初战告捷,游永秀喜上眉梢:“经过计算,每只鸡下过11个蛋后,农户就可以收回本钱——这之后收入的每一分钱都是利润!”

和游永秀一样,村“两委”班子的其他成员也身先士卒,竞相客串起了养鸡专业户,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天天捡鸡蛋,看到就眼馋”——看见村干部和先行先试的乡亲天天捡鸡蛋,原本持怀疑态度的村民坐不住了。

他们纷纷找到游永秀,希望加入“借鸡生蛋”的行列。

很快,“借鸡生蛋”就成功覆盖了全村20户建卡贫困户、低保户和临界贫困户。

消息传出,就连邻村也有人专程找到游永秀,希望可以一起“捡鸡蛋”。

村里发展“借鸡生蛋”的事,许沛元也听说了。

在村干部上门动员时,向他详细介绍了“借鸡生蛋”的好处。

闻讯,许沛元的心怦然一动。

麻柳村麻羽鸡。

深度“粘连”

2019年4月9日,许沛元正式加入“借鸡生蛋”的行列。

盯着鸡舍里优哉游哉的蛋鸡,他心里头一回燃起了炽热的希望。

他希望能像游永秀一样,把这些绿壳蛋变成致富“金蛋”。

在他眼前,一条“减负增收”的脱贫大道正在渐渐展开。

对于这条脱贫之路,赶水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精准的描述:“‘借鸡生蛋’的核心就是通过‘减负增收’,构建涉农企业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这样的利益联结机制,主要体现在项目运行的三个主要环节:

一是进入环节——通过企业直接供给,让贫困户进入产业的门槛大幅降低甚至“归零”。

“在‘借鸡生蛋’模式中,蛋鸡由乐积公司免费提供,这样就消除了贫困群众的‘进入门槛’。”该负责人说。

二是生产运行环节——通过党委、政府和企业提供指导和外围支持,补齐贫困户在技术上的“短板”。

“在‘借鸡生蛋’模式中,蛋鸡养殖技术由乐积公司提供标准化指导。”该负责人说。

三是销售环节——通过党委、政府和企业开拓渠道,实现“兜底销售”,规避贫困户产品滞销的风险。

“在‘借鸡生蛋’模式中,镇党委、政府大力拓展了单位食堂、大宗散户等销售渠道,乐积公司也采取了保底收购的策略,保证生态鸡蛋不愁销。”该负责人说。

三个环节渐次“减负增收”之后,贫困户的参与成本大幅下降,利润空间也随之提升。

接下来的日子里,许沛元开始按照乐积公司的技术标准和具体程序,开始进行标准化精细化蛋鸡养殖。

每隔几天,乐积公司都会送来按照“秘方”调配的生态混合饲料。每天,许沛元会在上午9-10点和下午4-5点进行饲喂,“一天花在级设立的时间最多两小时”。

同时,许沛元虽然文化不高,却不需要操心防疫问题:“‘借鸡生蛋’养殖户的防疫技术支持,由镇畜牧兽医站全程负责。”

在这样的悉心呵护下,许沛元的鸡群长势茁壮。


振“翅”高飞

开始饲养一个月后,许沛元的鸡群产蛋量达到了1200枚。

在又一次来到许沛元的鸡舍查看后,游永秀鼓励他说:“鸡群进一步适应环境后,产蛋量还会继续提升。”

闻言,许沛元喜上眉梢。

和许沛元一样,麻柳村其他参与“借鸡下蛋”的贫困户也稳扎稳打,推动自己养殖的鸡群产蛋量一路上升。

5月19日,麻柳村便民服务中心。

村民图书室内,从乡亲们手里收购来的绿壳蛋层层堆积在地板和办公桌上,占满了整个房间。

村干部们正忙着给鸡蛋分类、打包,个个都忙得不亦乐乎。

房间一角,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老党员许哲伦也正在帮忙。

“在镇党委、政府和区农委的帮助下,依托乐积公司的销售渠道,村里的绿壳蛋已经进入了全区不少大单位的食堂,来自市内外的客户订单也应接不暇。”游永秀手托一颗鸡蛋,眼睛里溢满了喜悦,“像这样的绿壳蛋,最高能买到三元钱一个——今天收上来的鸡蛋,在按照大小规格统一包装后,就会发往全国各地。”

“借鸡生蛋”初战告捷后,麻柳村干部群众和企业老板心里都有了底,也开始合力谋划更大的“动作”。

“下一步,我们准备再发展30户贫困群众加入,将养殖规模扩大1.5倍。”游永秀说,“养殖规模扩大后,销售渠道和营销模式也必须随之拓展,以贴合新的市场需求,让新增加的供给找到‘归宿’。”

和游永秀一样,许沛元也充满了斗志。

“每个鸡蛋大约能赚到一块钱,蛋鸡停止产蛋后,公司也会按照每只100元左右的价格进行‘回收’——‘借鸡生蛋’给了我改变命运的希望!”提及未来,许沛元眼里熠熠有光。


【记者手记】

“负”减下去,“收”涨起来——一场“减负增收”的哲学思辨

陆睿

脱贫攻坚,重点在“精准”,难点在“可持续”。

目前,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脱贫攻坚的作战目标上,“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要啃动这些“硬骨头”,一大核心就是要让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起来,让贫困群众的荷包鼓起来。

然而,让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却一直是一个“老大难”。

为什么“难”?

在一些地方采访调研时,《农家科技》全媒体记者曾不止一次听到干部群众抱怨:“明明引来了一个好项目,但一动员贫困户参与,不少人就摇头摆手‘我想干,但没本钱’。”

“想干,但没本钱”——这句貌不惊人的话语,浸透着多少无奈和心酸?

作为贫困户,就意味着自身的技术、资金、文化知识、渠道甚至劳动力等资源禀赋都相对稀缺。正因为自身资源稀缺,要越过新兴产业项目的“进入门槛”,自然也就比其他人更加困难。而就算越过“门槛”进入产业项目之后,贫困群众也往往不能仅凭一己之力支付技术和运营成本、抵御市场波动的风险。

因此,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在发展扶贫产业的过程中,如何帮助贫困群众降低产业发展的成本,就成为助其增收的题中之意。

在这样的考量下,綦江区“借鸡生蛋”模式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目前,“借鸡生蛋”模式运行还不到一年,就已经激发出了产业扶贫的强大“粘连效应”。

在麻柳村辗转奔波的过程中,记者亲眼见证了“借鸡生蛋”带给当地贫困群众的改变,也深入了解了这种模式运作和起效的机理。

总地来说,就是四个字——“减负增收”。

作为一种由党委政府提供外围支持、依托农业企业进行运作、贫困户深度参与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借鸡生蛋”的核心就是“减负”——通过机制创新和资源投入,切实降低甚至消除贫困户在鸡群引进、管护防疫、饲料加工、鸡蛋销售等各个重点环节的成本。

成本降下去,利润就会升起来。

经过“借鸡生蛋”模式在各个环节的层层减负,贫困户在生产链各个环节的成本得到了大幅降低,利润空间也由此得到了拓展。

于是,才有了“借鸡生蛋”高达33%的惊人利润率——一枚绿壳鸡蛋能卖到3元,刨开饲料等成本,贫困户的利润能达到1元。

由此可见,在扶贫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在建设脱贫利益联结机制的道路上,“减负”既是“增收”的前提,也是一条主要的实战途径。

而这,也正是我们解析綦江区“借鸡生蛋”模式的意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