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扶困、修路、培育产业 新立镇官坪村第一书记干了这三件事

2019-05-23 10:30:33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火热实践中,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拔穷根、摘穷帽,乡亲们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各项保障政策兜住贫困群众基本生活。本报自今日起推出“脱贫故事”系列报道,分别讲述易地搬迁户如何打消顾虑、村里垫底户怎样过上好日子、拔尖户致富不忘带动大伙、第一书记操心群众生活等方面的故事。

核心阅读

2018年7月,县委党校教学科干部李青峰担任新立镇官坪村扶贫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

在村里,李青峰一直操心着三件事:一是为贫困户解决临时困难,助其渡过难关;二是补上村里的基础设施短板,修路、建文化广场,解决民生难题;三是培育脱贫支柱产业,发展养殖业,争取资金、技术支持,增强贫困户脱贫动力。

走出办公室,一头扎进村里。去年7月,李青峰成了吃住在农村的第一书记。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李青峰依然激动不已。

当初,领导征求李青峰意见:愿不愿意去驻村扶贫?刚开始,他心里有过一丝担忧,自己没有农村工作经验,不知是否能担此重任。可是,想到去扶贫一线的主战场,更能锻炼自己,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从征求意见到驻村,前后不到3天的时间。

帮贫困户跑医保赢得全村信任

刚刚进入官坪村,李青峰首先做的就是入户走访,针对贫困户制定“一户一策”脱贫方案。

30岁出头,李青峰在官坪村不少村民的眼里还显得比较年轻,能否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大家心中多少有些疑虑。

“我住院还有一部分报销的钱没下来,你可以给我想个办法吗?”去年8月初的一个晚上,李青峰接到了一名贫困户的求助电话。

打电话的人是官坪村九组建卡贫困户杜恩孝,他患病在重庆一医院住院治疗,出院时应报销的钱还有一部分未到账。杜恩孝回家等了一段时间,仍然没见到钱,着急的他便向李青峰求助。

第二天,李青峰到杜恩孝家中了解详细情况。杜恩孝说,他前后到场上的银行跑了几趟都没见到钱,“本身文化水平有限,认不到几个字,不知道怎么联系医院。”

随后,李青峰与杜恩孝住院的医院取得联系,医院表示将尽快把钱打到杜恩孝账户。几天过后,李青峰带着杜恩孝在银行查到了这笔报销款。

“要是没有李书记帮忙,这个钱不晓得要好久才能到手。”杜恩孝感慨地说。

这件事慢慢在村里传开,李青峰也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现在,村里有不少贫困户遇到困难和问题,都愿意向他求助。

修文化广场、修路,民生项目解民忧

在官坪村走访时,李青峰得知村民开展集体活动没有场地,跳坝坝舞也没有场地,大家想修一个文化广场的愿望非常强烈。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基础设施存在短板问题,李青峰先和村组干部商议,随后又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久,官坪村文化广场项目得以启动。

修成什么风格,满足什么功能?李青峰在这些方面花费了不少精力。充分吸纳群众意见,彰显乡村气息又满足大型团体活动的需要,李青峰和村干部一起对设计图修改了不下10次。

为保证质量和节省资金,李青峰跑了多家建材店比对材料、谈价格。一个多月的时间,他跑了垫江、梁平等地,身体瘦了一大圈。

去年9月,文化广场终于建成。当地村民立即组建起健身舞蹈队和秧歌队。

“广场修好,村里搞了3次大型文艺活动,好热闹。”村民杜国柏说,以前在电视上看晚会,现在在村里也可以看。

官坪村的主干道是油化公路,但部分入户道路通行条件较差,特别是七、八、九组的不少村民入户道路受损严重。

修路又是摆在李青峰面前的一个任务。李青峰带着扶贫驻村队员一户户了解情况,一条路一条路查看情况,70多户村民的意见和近4公里路的路面情况被他详细记录在册。

“规划已经出来了,目前就差资金。”李青峰说,近段时间,他主要工作是围绕修路一事多方筹集资金,争取年底动工。

“虽然现在路还没开始修,但看到李书记为修路操碎了心,我们很感动。”九组村民杜益国说,只要路修好了,家里种的东西能运出去,发展的事情自己也能解决好。

发展产业,增强脱贫后劲

上任官坪村第一书记,李青峰一直在谋划培育脱贫的支柱产业。

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打工,留守的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什么产业能够有人干、还能干得成?

李青峰思来想去,又征求贫困户意见,借助我县大力发展雪茄烟叶产业的东风,组织贫困户规模种植雪茄烟叶近200亩。

“种雪茄烟叶,有技术支撑,销售不愁,收入有保障。”李青峰把贫困户的思想统一起来,组团种植雪茄烟叶。

这几个月来,李青峰带着贫困户一起锄草、施肥。目前,雪茄烟叶长势良好。

在李青峰看来,组织贫困户统一种植雪茄烟叶是贫困户增收的大项目,每个贫困户还得搞自己的种养小项目,大家致富的步伐才能迈得更快。

李青峰帮扶的贫困户叫黄昌林,今年60岁。他的儿子因智力障碍失去劳动能力,他和老伴在家务农,农闲时打零工每天收入五六十元,整个家庭一年收入不足6000元。

李青峰认为,黄昌林家的“造血”功能不强,前后10多次到他家做思想工作,帮助他增强“造血”功能。

去年底,李青峰把30只鸡苗送到黄昌林家,给他下了一条硬任务:尽全力把这些鸡苗养大。

今年开春,李青峰又给黄昌林开出了一剂增强“造血”功能的“良药”:利用周围闲置田地种植水稻和玉米。

李青峰给出的一条条脱贫措施被黄昌林落到了实处。如今,30只鸡苗成活了28只,每月卖土鸡蛋就可收入两三百元,家里还种了7亩水稻和3亩玉米。

“不算种烟的收入,今年我家收入超1万元完全没问题。”谈起家庭收入,黄昌林很开心。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