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穿千重山,跨过万道峡;引出南海水,灌溉高产田。”这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黔江人战天斗地、自力更生、不畏吃苦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和弘扬到现在,也就是后来人们总结为的“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
5月17日至19日,新华社每日电讯副总编辑刘学奎、新华社辽宁分社副社长张倵瑃、新华社重庆分社记者韩振一行来到黔江,结合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广大干部群众在 “黔江精神”的驱动下,所发挥出的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研和采访。
采访组一行对“黔江精神”的亲历者,黔江退休干部代表张荣途、任光明,以及新时期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黔江青年干部代表进行采访。采访组还到阿蓬江镇参观《走四方“一带一路”黔江农民工专题摄影展》乡镇巡展,从中了解黔江在外打工的农民不畏劳苦的苦干、实干精神,从打工仔到自己承包工程的职场转型。期间还先后采访调研重庆市深度贫困乡镇——黔江区金溪镇的长春村蚕桑产业,平溪村的泥鳅、龙虾水产养殖,以及中塘乡猕猴桃产业园和小南海镇十三寨民俗旅游等产业。通过实地查看和走访,采访组看到了黔江精神的无处不在,充分肯定了黔江精神的战无不胜。(记者 李诗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