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力争用2至3年时间再造一个铜梁工业

2019-05-20 10:35:55

铜梁城区

铜梁区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 摄/唐彬

庆兰智能机器人 摄/唐彬

南雁集团技术研发中心一角 摄/唐彬

重庆安碧捷公司生产车间 摄/唐彬

生态农产品互联网电商小镇

小北海全景 摄/唐彬

铜梁招商引资推介会

原始地块尚待开发 摄/唐彬

铜梁地处渝西腹地,是联通主城与渝西、联动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区域,更是承接主城产业转移的主战场。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铜梁在全国、全市“一盘棋”中谋定产业方向、找准发展路子,大力实施“实业立区、创新强区、开放兴区、生态优区”,深入推进工业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工业跃升倍增工程,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新发展。

坚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组织一批重大招商活动、补齐一批短板弱项、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铜梁将力争用2至3年时间再造一个铜梁工业,由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变成“主力军”。

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3月5日,铜梁高新区2019年首批项目建设集中开工仪式举行。18个项目集中开工,涉及智能制造、智能终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29亿元。

高新技术项目成为此次开工活动的“主角”。其中,重庆壹壹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20亿元,建设手机结构件及3D玻璃盖板生产项目,预计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

重庆昂佳科技有限公司将建设赛车、无人机、汽车备用锂电池生产项目,预计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8亿元……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业跃升”工程,坚定不移走实业立区之路,铜梁的“工业跃升”,实现了“开门红”。

地处渝西腹地、川渝经济圈重要节点,铜梁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实业立区,创新强区,开放兴区,生态优区”,聚焦高质量、发力供给侧、推动智能化,大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

2018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9.1%,工业用电量、用气量分别增长11.2%、44%,显示出强劲发展势头。

乘势而上。今年,铜梁聚焦工业振兴这一重点,仍将继续发力——着力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做优做强传统产业、扎实推进新兴产业,统筹推进产业高新化、高端化、高质化,进而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新发展。

铜梁的目标是:用2至3年时间再造一个铜梁工业,力争由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变成“主力军”。

这一振兴崛起态势在今年一季度的一组数据中可以找到答案——2019年一季度,铜梁实现工业增加值45.42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完成工业投资18.95亿元,增长17.16%。

壮大能级培育六大产业

张爱玲的文字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有轨电车的描述:“一辆衔着一辆,像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克林,克林,克林!’吵闹之中又带着一点由疲乏而生的驯服。”

在不久以后,随着铜梁造的导轨电车下线运行,铜梁人也将迎来自己的电车生活。

城市交通日益发展,现代有轨电车作为新兴的一种先进公交方式,已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并因其投资成本小、无环境污染等优势,逐渐成为市场新宠。

瞄准这一商机,铜梁于2017年引进世界500强中车集团落户,在铜梁建设导轨电车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打造轨道交通制造产业集群。

围绕集群发展,铜梁又以中车项目为依托,重点引进轨道交通产业链上下游和为整车企业配套的核心零部件制造、关键技术研发等企业入驻,不断延展了产业链的吸附效应。

目前,以重庆中车交通装备有限公司100列导轨电车生产项目为龙头,铜梁已带动通号万全、祥龙电气等10余家配套企业进驻,同时在谈企业30余家。

此外,还在积极引导企业与研究机构、高校共建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打造轨道交通装备研究院。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铜梁希望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做到200亿元。

壮大产业能级,是工业振兴的一大抓手。

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为代表,铜梁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智能制造、生态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均实现集群发展,激发出崭新动能。

2018年全区新引进六大产业项目30个,进一步推进六大产业集群现代化产业体系构成。

夯实平台推动引凤来栖

铜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程车来回穿梭,桩机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

云丁科技(租赁厂房部分)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安创科技(一期项目)已投入试生产、杰尔科技完成工程量的90%、产业大道东侧土地整治项目接近尾声……

一个个重磅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今年一季度,高新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9.02亿元,增长1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3亿元,其中工业固投14.5亿元、增长17%。

夯实发展平台,是实现工业振兴的又一大要务。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铜梁高新区,无疑是铜梁工业发展最坚实的平台,也是“实业立区”的主阵地。

如何把这一平台经营好,把这一阵地建设好?铜梁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契机,狠抓机制体制改革、市场化招商、重大项目建设、安全环保底线等,确保了这一平台枝繁巢暖,引凤来栖。

2018年5月10日下午,铜梁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工商窗口通过“铜梁区361度企业服务系统”,颁发出首张招商引资企业营业执照。重庆丽彩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得到这张招商引资营业执照,全程仅用了30分钟。

除了办证办件、审批事项,这一系统还能办理企业税务服务、法律咨询、子女入学、职工社保等事项。上线投用一年多来,通过网上流程办结服务事项的便捷高效,受到了企业的高度称赞。

启用行政审批流程再造集成创新系统,这只是铜梁高新区“一切为了企业、一切依靠企业”的缩影。

落实区委、区政府“大通道、大投资、大项目、大保障”的工作部署,铜梁高新区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实现工业跃升。

其创新成立的企业家顾问委员会也是一个证明。

该委员会汇集经济、金融、法律等各个领域的专家、企业家、研究性学者,下设战略咨询、轨道交通制造、汽车零部件等8个专门委员会,组建了汽车零部件产业联盟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联盟。

作为政府和企业研究平台的“纽带”和“智囊团”,该委员会不仅要为铜梁工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还为企业解决技术和资金需求提供帮助。

这些举措增强了招商引资的软实力,更是为铜梁赢得了产业发展的“硬效益”。

创新驱动实现协同发展

铜梁高新区产业大道旁,重庆庆兰实业有限公司宽敞明净的车间里,听不到机器的嘈杂声响,几名技术工人正操作着几十台智能化机器加工产品,目之所及满是高科技的气息。

这家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端制造企业,目前已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轿车制动盘和前轮毂制造商。其建成投产的2条精密铸造线、4条齿毂生产线和8条柔性飞轮盘生产线均具备世界领先水平。

“从落地建设到现今的发展壮大,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以研发促‘智造’,走创新发展道路,才不断夯实了自身综合实力。”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凭借卓越的创新研发水平和生产检测能力,经庆兰实业生产检测合格的产品,得到奔驰等高端客户的高度认可,无需再次检测即可直接送至生产线组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这一论述也为铜梁工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该区大力推进工业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大数据智能化融合创新,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入新产业培育、传统产业转型,推动全区工业驶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帮助企业挖潜增效,铜梁有针对性地出台了支持企业融资、用工、技改、扩能、上市的一系列政策,建立了36亿元股权投资和产业引导基金,精准扶持112家企业实现技改升级。

而今在铜梁,天齐锂业、长安离合等一大批工业企业正加速推进技改扩能,力求做大做强。

庆兰实业成功入围2019年全市100户重点工业企业。环际低碳被评选为全市创新100强企业,长安离合器、澳彩、泽田等9家企业跻身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除了企业层面的创新,铜梁还在区级层面聚焦创新驱动,狠抓“技术、产业、应用、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协同发展。

比如目前,铜梁已与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开展校区、校企合作,全区现共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市级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9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

六大产业集群

●轨道交通制造产业集群

依托中车导轨电车及其配套项目,重点发展轨道车辆及关键零部件、电力系统、通讯系统等,实现产值200亿元。

●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庆兰实业、南雁集团为龙头的162家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实现年产值127亿元。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依托重点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突出发展动力锂电池、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及分布式能源装备和节能环保产业,以此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其中,天齐锂业3年内将建成国内最大的金属锂生产基地。

●大健康产业集群

依托巴岳山玄天湖、淮远新区、小北海等山水资源,建设集论坛会展、休闲康养、运动健身等新兴业态为一体的国际健康小镇。

●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围绕智能家电、穿戴设备、个性化定制、智能家居等智能制造产业,与京东、中科院绿色智能研究院、重庆电科院等深度合作,打造京东云(铜梁)产业培育中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今年将首期建成规模200亩的智能制造产业园。

●生态农产品产业集群

采取互联网+新经济合作模式,充分借力京东云大数据优势,大力发展健康食品、保健品等生态农产品加工产业,打造京东云(铜梁)产业培育中心·重庆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链接》》

靶向招商——“招大引强优链”

本届西洽会,铜梁将携德国斯威工业集团中德智能生产示范园项目亮相开幕式集中签约。

斯威集团拟投资25亿元,在铜梁高新区内建设中德智能生产示范园,包括中德智能产业研究院、德国智能制造设备展示平台、高端CNC数控机床工厂、中德高新技术产业园等。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年纳税总额3亿元。

该项目的引进,对铜梁高新区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高地,推进现有制造企业设备改造和生产线智能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瞄准重点方向,“招大引强优链”。中德智能生产示范园项目的引进,正是铜梁精准招商的缩影。

据介绍,伴随着“工业振兴行动计划”号角的吹响,铜梁将招商引资作为“生命线”,迅速构建起全新的招商工作格局。

全区首先充实了招商引资领导小组领导力量和工作队伍,增设项目研判论证组、项目落地保障组、大庙园区招商小组,形成了1个领导小组、6个专业招商小组和3个综合小组的“1+6+3”招商工作新格局,健全了从信息捕捉整合、论证研判、对接签约、落地建设的全流程服务工作体系,凸显了招商引资的全程性、精准性和专业性。

在此基础上,围绕六大产业集群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收窄出击范围,细化目标企业清单,实现精准招商、靶向招商。

同时,充分深化专业招商,招商触角不断延伸。借力高校和科研院所、市级部门、铜梁籍成功人士等资源,搭建招商信息平台;邀请环保、税务等部门参与项目前期论证研判,为项目对接提供参考;邀请专业机构参加洽谈,提高项目对接精准度;瞄准沿海发达地区,走出去“敲门招商”。

突出市场化招商,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专业化运营”的原则,由重庆绅鹏实业开发有限公司组建了市场化招商团队,运用市场化思维打开思路、找对方法,锁定目标,招引大项目。

通过调整体制机制、转变工作思路、创新方式方法,铜梁的招商引资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从盲目到精准、从感情到专业、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2017年5月至今,全区共引进项目161个,协议金额852亿元。

“我们将全力营造‘家’的氛围,做好项目落地、建成达效各项保障工作,让企业在这片热土上做大、做优、做强,让各位企业家在龙乡安心、安身、安业。”铜梁区相关负责人说。

叫响“原乡小艾”铜梁品牌

本届西洽会,位于N7馆6号展位的铜梁展台,将以“原乡风情、大美铜梁”为主题,图文并茂地展示铜梁工业振兴、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突出成绩。

届时,在铜梁展台,不仅能够看到工业的“硬朗”,品味乡愁的细腻,感受生态的灵动,还有龙文化等独具铜梁特色的文化元素,让大美铜梁,一览无遗。

在整个展示期间,铜梁全新打造的产业扶贫品牌“原乡小艾”无疑将作为全场“看点”,给人们带来无限期待。

传统艾草摇身一变为艾条、精油、香囊……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艾草这一家喻户晓的中草药,瞬间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本届西洽会,铜梁将携一系列艾草加工产品亮相展区。在叫响“原乡小艾”品牌的同时,铜梁也祭出了产业融合的新手笔。

铜梁区少云镇,艾草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在西部地区位居前列。如何利用好这一农业优势,使其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并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铜梁将艾草种植、加工打造、文化传承等作为突破口,提出“原乡小艾”品牌建设,致力于使其成为铜梁原乡风情的一张崭新名片。

该区为此编制了艾草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全区艾草种植面积要达2万亩以上,其中今年内就将实现万亩规模。

利用荒山荒坡,采取“公司+集体经济+农户”的经营发展模式,将发展艾草产业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与脱贫攻坚任务相结合,由重庆真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种苗、技术、包产品回收,农户特别是建卡贫困户以提供承包地入股,村集体则做好宣传发动,平整土地、组织艾草栽植、管护等工作,最终收益按股分红,以此建立起集体经济持续增收机制和脱贫扶贫长效机制。

目前,在“主战场”少云镇,已经种植艾草3750亩,正积极筹建“艾扶平”专业合作社,吸纳建卡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加入,由真艾公司专业人员进行免费培训后,为艾草基地的种植、管护以及产品粗加工等提供劳务服务,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同时,正在积极研发足浴粉、枕头、护膝、龙须香等艾草产品,新申请1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真艾公司还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合作,积极开展了30亩艾草品种选育实验,品种已达8个。

王萃 王琳琳 图片除署名外由铜梁区委宣传部提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