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一所省属师范院校的“回归”

2019-04-25 10:41:25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鲁磊

西华师范大学学生参加“毫端蕴秀 青春翰墨”主题“三笔字”比赛。资料图片



每天挤公交“上班”、听课、试讲、评课,对西华师范大学2015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陈佳来说,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眼下还有3个月才毕业的她,已经有了3年“教龄”,南充、成都两市多个小学都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正因为我们不卓越,所以才追求卓越。”陈佳“工作笔记”的扉页上写着这么一句话。陈佳的老家在四川农村,而她就读的西华师大,是一所位于四川二线城市南充市的省属院校。“我必须加倍努力。”陈佳说。

为解决师范教育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一年后,西华师大正式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借鉴过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力图通过重新制定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改革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让师范教育回归师范性、专业性、职业性。

从大二开始确定卓越教师培养方向,此后便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技能训练和进校实践,陈佳报考西华师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园丁班”后,就这样与学校一同开始了“回归”之路。

“回归”,为什么?

蒋晓慧是西华师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也是西华师大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她特别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问题。近几年,当看见像陈佳一样的学生们“动起来了”“忙起来了”,她由衷地欣喜,因为“这样的感觉,仿佛让我回到了1985年”。

蒋晓慧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年课堂上,学生们“放光”的眼睛。

1985年,国家实行师范专业学生提前批次录取,学校当时也招到一批好苗子。“他们基础好、动手能力强,所有人上课时都目不转睛地跟着老师。后来,他们大都成为基础教育界的骨干。”这批学生给还是青年教师的蒋晓慧留下了深刻印象。

西华师大的前身是1952年组建的四川师范学院,是四川办学时间最长的师范院校之一。60多年来,学校培养各类毕业生30万余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四川基础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四川有着“读书好去处,选材好地方”的口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谁说是四川师院的学生,都自带光环。我们教师也有一种‘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满足感和荣耀感。”蒋晓慧说。

时光推移到新千年,一些新的情况让这所老牌师范院校面临冲击和挑战。

上世纪末,国家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其目的是想打破师范教育的封闭性,通过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的参与,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

然而,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随之出现。比如,中等师范学校撤销、师范不再提前招生、师范生生源质量降低;不少师专、师院热衷于升格,不关注教师培养、不关注学生成长;部分师范院校转型为综合性大学后,学科建设朝着“大而全”方向发展,不仅不把力量放在加强师范专业建设上,反而抽调师范专业教师充实其他新建学科……由此,师范教育的师范性、专业性、职业性不足问题日益凸显。

西华师大亦受波及。

蒋晓慧回忆,2000年以后,由于师范毕业生不再包分配,学校师范生源数量大幅下降。为了稳住学生人数,学校鼓励新办专业。2004年,她所在的化学化工学院新办了科学教育、环境工程、应用化学三个专业。但实际上,当时学院的师资仍以师范教育为主。

更为头疼的是,近年来,大城市、“一线”学校对优质师资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强,像西华师大一样的中西部“二线”高校,人才流失严重,办学维艰。

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西华师大这所老牌师范院校该何去何从?

“回归”是大势所趋。

记者在浏览学校网站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关于教学活动的信息占了大部分页面。而对于西华师大来说,“卓越教师培养”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2011年,学校已启动“优秀园丁教育培养计划”,逐步提升师范生专业能力。

“师范教育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不仅不能丢,还要发扬光大。”对于选择“回归”的初衷,西华师大校长王元君给出了他的答案:只有全面提高师范生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培养卓越教师,才能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学校提升办学层次无可厚非,但师范院校在提升办学层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提高育人质量,把学校办成培养卓越教师的基地。”西华师大党委书记王安平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回归”的应有之义,不管在什么类型的学校,人才培养都是立校之本,离开人才培养谈“回归”,都是空谈。

“回归”,回到哪儿?

如今,在成都实验小学实习的陈佳,从备课到课堂组织和实施,都能独当一面。这样的“老成”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密不可分。

陈佳还记得,参加卓越计划选拔的时候,同学们要通过4关,分别是“思维能力、科学与计算机、儿歌和舞蹈、书法和绘画”。而入选卓越计划以后,除了要学习语数外三门专业必修课,陈佳还得学习“三笔字”、简笔画、声乐、舞蹈、计算机运用等技能课,每天要进行英语口语和普通话的晨练、午练、晚练。

“有点类似于中师培养全科教师的办法。”对于“中师”,90后的陈佳已经说不清楚来龙去脉,但她知道,学校对他们的要求就是要像“老中师生”一样,“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中师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西华师大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杜永红说,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国家为缓解中小学教师缺乏的问题,选拔初中毕业生到中等师范学校,学习3年后再分配到中小学任教。那时,初中毕业上中师,是不少优秀学生的选择。

成都实验小学退休美术教师陈远杰,是西华师大卓越计划的选拔专家,他对中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十分熟悉。恢复高考后,陈远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双流县师范学校。在他看来,中师学生之所以能在基础教育领域大放异彩,主要原因就是培养目标清晰,“学生毕业以后就是当小学教师”,而且基础课学得非常扎实,“可以说‘吹拉弹唱’什么都行”。

“过去,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师范生主要由中师培养,本科学校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西华师大是2000年才开始招收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而不少师范院校办成综合性大学后,师范教育的优质资源被稀释了。”陈远杰说,教师培养是实践导向型,而传统本科教学,学生实践操作比较欠缺。

“培养目标模糊了,师范生专业技能下降的情况十分严重。”杜永红说,师范教育要“回归”师范属性,就要着力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断裂的问题,“中师生的培养模式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近10年来,西华师大“回归”的成效日益显现:卓越计划“园丁班”毕业生实现全部就业;该班学生在第五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等级和数量在西部参赛高校中居于首位;在四川省2018年初中历史优质课展评活动获一等奖的7位教师中,有5位毕业于西华师大。

“一所大学安身立命的‘命根’究竟是什么?”王安平认为,能否培养出优秀人才,既体现了一所大学昨天的办学实力,也反映出这所大学今天的办学水平,更关系到这所大学明天的办学未来。

未来,向何方?

陈佳没有想到,在成都实验小学的实践经历,让她觉得教师这个职业“越到深处越是难”。

陈佳的实践导师于露有20多年教龄,是成都实验小学的教学骨干。一次,陈佳听了一堂把音乐课和语文课结合起来的混合课程,这让她如痴如醉。于露鼓励陈佳也试一试,“结果不到10分钟,就讲不下去了”。

“为什么有经验的教师能讲40分钟,而她讲不到10分钟?”于露说,没有经历过反复训练,师范生往往不能把握住课堂的重点,比如“哪些地方该快,哪些地方该慢,哪些地方该停下来让学生思考”。

到教学一线实践,既让师范生得到了技能上的锻炼,又让他们有机会触摸教育发展的前沿。为了加强实践教学,西华师大调整了学生培养方案,与成都实验小学、南充五星小学等名校联合,对师范生进行贯通培养,实行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双负责制。

像陈佳一样的师范生,每周都有一天半时间到南充的中小学去实习,每学期有一周的时间到成都的中小学去实习,他们的实践导师由中小学教学骨干担任。按照培养方案,这些实践是师范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导师的评价决定学生是否合格、能否顺利毕业。

成都实验小学被誉为四川基础教育界的“常青树”,这得益于系统的师资培养机制——凡是进校的青年教师,都将面对严格的二次培养。

“上大学的时候其实是很理想化的,走上三尺讲台却发现很不一样。”成都实验小学教师郑琳子回忆,2001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老教师带着我,每天不停地上课、听课、磨课,然后参加各级赛课”,“有时很委屈,自己精心设计的课堂,被一次次推翻”。等到真正独立站上讲台,郑琳子发现自己已经“脱胎换骨”。

郑琳子表示,现在师范毕业生学历都在本科以上,但“功底”较差,学校往往要进行2至3年的二次培养。不少新进教师在“回炉”过程中,心理落差太大,适应不了便离职了。

“师范院校与中小学联合培养师范生,这是双赢的事。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据中小学需求调整培养方案,中小学也为师范生实践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中小学提早介入师范生培养,可减少二次培养的投入。”郑琳子说。

南充十中副校长张红艳,是一个有着33年教龄的“老兵”,也是西华师大外国语学院特聘研究生导师,如今仍坚持每年都带实习生。“师范院校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所以与中小学天然‘血脉相通’。卓越教学不仅表现为大多数师范生对教师的教学感到满意,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引发师范生的深度学习。”张红艳说。

2018年底,四川省召开全省师范教育工作座谈会,副省长杨兴平提出要“构建现代师范教育体系”,“不断提高综合性大学师范专业水平,加强教学实践类课程比重,师范专业教师和中小学教师要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共同指导师范生的见习和实习,确保育人效果”,“推进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构建现代师范教育体系,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我们借鉴中师,又高于中师。”王元君说,近年来,西华师大通过举办教学技能竞赛、教学博览会等各类活动,提升师范生“三字一话”等看家本领,涵养师范生专业品格,培育师德师风。同时,学校还与实习基地校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促进学校与实习基地校资源共享、专家互派、课题共研,“目的就是要将师范生培养成专业功底扎实、学术视野广阔、紧跟教育前沿、把握教育规律、拥有高尚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