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社会治理要让“文化人”有尊严

2019-04-16 17:07:28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三喜
日前,陕西一女子奔驰车维权事件引爆网络,相关视频在微博平台的阅读量超过5亿次。当地工商等部门已经介入,事件正朝向一个积极方向发展。

这名女车主的一段话让人很感慨:“我是受过文化教育的人,研究生毕业,但是这件事情,让我觉得我几十年的教育得到了奇耻大辱!”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人因为维权无门,只能用坐在引擎盖、高分贝哭诉的方式维权。行为与受教育水平形成巨大反差,让人产生很强的代入感。

应该说,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在于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启迪心智,而其最深远的影响在于养成德行、传递文化,使受教育者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而文明与野蛮的区别,便是以理服人和以力服人的区别,前者是说服,后者则是压服。人人都用文明的、理性的方式来化解纠纷,社会总成本最小,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行为方式,也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一个有教养的人牺牲尊严、丢掉斯文才能引起关注,才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样的现实消解了人们对教育的信仰,也伤害了人们对社会文明的信仰。如果学校教的是守规则、讲道理,如此才能获得尊重和成功;而社会生活有时候教的是另外一套,那么无疑将教育置于一个尴尬境地,需要全社会反思,需要相关部门有所作为。

不作为的结果,只会让社会环境越来越糟糕。比如,学校教育告诉孩子们要凭票乘车,对号入座。但如果有的人上车不买票,或者见座就占,无视劝告,且得不到纠正和相应的处罚,那么学校教育无论重复多少次文明规范,却不及这样一次恶劣的示范。如此逆向淘汰,我们曾经相信的规则和公义、我们所期冀的纯净与美好,便很难继续下去,成为空谈。

实际上,不管是坐在引擎盖上哭诉,还是后续与4S店工作人员的沟通,我们都能看到教养在女车主身上的体现。她言称“您”“大哥”,表达诉求时逻辑清楚、有理有利有节,这正是教育在她身上刻下的最深刻痕迹,这是教育的力量,也是教育的幸运。

而让社会坚定对教育的信仰、对文明的信仰,既需要所有社会成员都在遵纪守法的轨道上行动,也要求社会治理更加给力,不断提高科学化、现代化、精细化程度。只有让法治和规则之治融入每个需要它的生活场景,让有教养的老实人有一条畅通的维权通道,让人体面地、优雅地讲道理就能有效维权,我们才能感受到教育的价值、文明的价值。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记者)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