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这些农业科技创新贡献率高达90%以上的国家,值得学习

2019-04-09 10:04:37  来源:水墨港园林规划

日本人多地少,其农业发展一直是小农生产方式,实施的是差别化、精耕化的农业发展战略。在这样的国情下,日本休闲农业园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当前,德国生态农业,牛奶、猪肉、粮食、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上实现了生态化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也是在这些主要农产品种植、加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产业化与规模化。

荷兰是西欧一个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少的国家,却创造7全球9%~10%的农业产值,尤其是马铃薯占世界农产品市场的60%以上。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农业已经成为高度综合化的产业,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第一农业大国。

一、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突出农业科技,重视产学研合作

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农业科技创新是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了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科技程度,也加快了农业科技的产学研对接。荷兰的农业科技创新贡献率达97%,德国、美国均超过了90%。

荷兰的设施农业园区是以瓦赫宁根大学农业技术科研为主导,该校是荷兰最负盛名的农业大学,其农业技术研发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其农业知识创新体系及机制也是享誉世界的。

德国的生态农业园区土地由政府划拨,且无偿使用。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高端化发展,德国各生态农业园区还专门划出10%的土地用于高端农业技术实验,同时还为别的国家提供高端农业技术发展咨询服务。

美国各州立大学为各州的农业园区提供技术服务及培训业务,有些大学甚至建立了自己的科技农业园区,作为产学研对接的示范工程,如康奈尔大学的农业与食品科技园、新泽西州立大学的罗格斯食品创新中心等。


(二)注重农业园区的多功能效应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并应在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发挥其多种功能,尤其要注重在强化技术示范与辐射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及农业教育。此外,还应该因地制宜地发挥农业园区的观光、娱乐、休闲及科普等作用,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提升园区农作物及其加工品的附加值。

德国的生态农业园区,会定期向公众免费开放,任何人均可以入园参观,还可以学习生态农业技术;在高端的农业技术实验区域,学生可以参观并动手实验。日本的休闲农业园区更是如此,其建立的初衷就是为民众提供一种休闲观光、体验农业、接受农业教育的综合园区,现在已经成为日本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品牌和场所。

为了更好地发挥园区的多功能性,发达国家在园区建设上也是精心规划、设计,对园区采取商业化与公益化综合经营模式,在满足农业生产的前提下,为社会大众提供综合服务,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二、发达国家农业园区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一)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园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除了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及核心辐射作用,带动农业园区的社会化发展。农业园区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农业园区在科技创新中,应该注重农业科技创新着眼于园区的长远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应该面向园区的产业需求。

中国的农业园区均存在与科研机构、大学缺少合作或合作不紧密的问题,造成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园区产业发展脱节、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差的问题。因此,在此过程中,应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引导农业园区与科研机构、大学建立紧密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技术研发、试验示范、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快速通道。此外,还应该注重园区的示范作用,鼓励园区面向农民建立各种示范、教育、咨询、培训平台,提升园区对周边农业的带动、辐射及示范效应。


(二)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独的企业、农民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企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发达国家农业园区内的农业企业已经开展了较好的上下游合作,关联企业也形成了产业集群,体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现代农业园区进行正确定位,注重农业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关联和合作,引导关联性强的上下游企业人园,通过区域内的资源开发及相关配套服务,形成优势的产业集群,促进优势企业集聚,推动周边区域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步伐比我国早,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农业科技园区是实现我国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关键。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科技应用和完善技术推广体系,这些对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