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临近不惑“厨娘”转型做民宿

——记《乡村振兴领跑人》之夏燕
2019-04-03 08:39:51  来源:今日岱山   作者:张瑾

编者按:乡村振兴工作是一块试验田。在岱山,很多人正在“田间”奋斗实践。奋斗者说:“我不贪恋城市的繁华,只想俯身创事业。”乡村说:“总有一天,我会在你们的俯身里华丽转变。”从本期开始,本报将推出系列人物《乡村振兴领跑人》。

流连曲径通幽的石廊、观赏清泓见底的石潭、攀爬雄伟挺拔的石峰……听,隐隐约约还有那一阵阵悦耳轻灵的风铃声。

细细找寻,原来在这里——在双合石壁入口的旁侧,“石壁酒家”(风铃坡民宿)。本期乡村振兴的主人公便是这里的女主人,夏燕。

夏燕,今年49岁。十多年前,她凭借一手好厨艺在家门口开起了一家名为“石壁酒家”的农家乐餐厅。随着海岛交通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夏燕瞄准商机,毅然转型。

她亲手打造的“石壁风铃坡”如今是双合石壁景区的一道风景,更成为当地旅游行业的一支标杆。在她的引领下,周边妇女纷纷投身民宿餐饮等创业热潮,形成了一点红带动一片红的巾帼风景。

一半靠捡,一半靠做 打造这个民宿她日以继夜7个月

石块与青砖砌成的建筑外墙,旧船木筑起的天桥,鹅卵石铺就的路面……拾级而上,走进风铃坡的第一印象就是低调又古朴。

“来了。忙着赶工,比较乱。”见有人来,庭院内包裹严实的女主人赶紧放下手中的桌面打磨工具,取下防护面罩,略微掸了掸身上的灰,招呼道。

见记者好奇,夏燕赶忙解释道:“客人们比较喜欢在这个院子内享受晚餐,我就特地选了这旧船板做长桌,老树根为凳椅。”

黄泥墙、毛竹顶、竹笼灯,走进茶栈,一张由旧船板制成的长桌就被摆放在正中。指尖轻抚桌面上的独特纹理,夏燕说,旧船木是风铃坡除石头外另一大重要元素。“不是简单、机械、无趣的重复,而是小心翼翼地去保留每一块石头、每一方木头它原有的记忆。”

一半靠捡,一半就靠做。风铃坡的设计中除了情怀,更多的是手艺与传承。

相伴7年余,胜似亲姐妹 双合当地妇女给了我莫大的助力

“2018年夏天,风铃坡正式开业。”夏燕回忆,开业时正逢海岛旅游旺季,每天都忙得脚不着地,“多亏了有她们”。夏燕口中的她们,是在民宿内从业的双合当地妇女们。其中有一位叫做吴苗文。“男人们出海,女人们便基本闲在家中。”据吴苗文讲述,双合是个偏远小渔村,以前大多数的村民都靠捕鱼为生。这些年,随着交通和旅游业的发展,周边不少姐妹走出家庭,纷纷投身民宿、餐饮等创业热潮。“从石壁酒家到风铃坡民宿,我在这里一干就是7年多。”吴苗文说,民宿、餐饮产业的兴旺,不仅带富了一方村民,也增加了当地像她这样村民的就业。

创业之潮让渔村不空 民宿抱团成长乡村振兴更有后劲

记者了解到,除了忙活自家的活,空闲时,夏燕也会去别家的民宿转转,帮她们出出主意。比如,邻近的“潇禾别院”。“民宿多,竞争不就大了吗?”面对记者的询问,夏燕连连摆手。她说:“只有大家都动起来,我们这才能热闹起来。”

她告诉记者,石壁酒家是这个偏远小渔村第一家餐饮,但风铃坡却不是这里的第一家民宿。“从前慢才是这儿的第一家。”

说起从前慢,夏燕很感谢陈雪这个年轻人把民宿经营的思维带到了双合。而从前慢民宿的一炮而红,让夏燕她们看到了小渔村发展的新希望。

诚如夏燕所说,有了民宿,有了游客,紧接着就有了钱赚;有人返乡,有人创业,那么小渔村就不至于成为空心村。小渔村不空,贫困者不贫,渔村成为花园,乡村振兴就有了持续后劲。

采访末尾,夏燕说如今她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回家来,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回家来,然后能让更多的人在这里看到别致石景、听见“海风”。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