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AI为农业赋能让农民“时尚”起来

2019-03-29 11:42:58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陆影

AI为农业赋能已然成为了农业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趋势。近年来,农业市场上既有耕作、播种和采摘等智能机器人,也有智能探测土壤、探测病虫害、气候灾难预警等智能识别系统,还有在家畜养殖业中使用的禽畜智能穿戴产品。这些应用正在帮助农业生产提高产出、提高效率,同时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人工智能装点农业,农民也逐渐“时尚”起来。

智能图像识别

以前我们在野外看到一个不认识的花草要查阅资料才能知道花草品种,可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识图软件对着花草拍照扫描就能了解植物的信息,这就是图像识别技术。如今借助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智能图像识别准确率越来越高,而且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美国某公司推出的PlantVillage是一款智能植物识别App,它能做的不仅仅是帮农户识别不认识的农作物,还能够智能识别农作物的各种病虫害。农户把患有病虫害农作物的照片上传,App就会识别出农作物犯了哪种病虫害,并且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案。除了人工智能给出的处理方案,App上还有用户和专家交流的社区,可以针对相应的病虫害进行讨论交流。

智能机器人

农业智能机器人可以智能除草、灌溉、施肥和喷药。智能机器人利用电脑图像识别技术来获取农作物的生长状况,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和判断出哪些杂草需要清除、哪里需要灌溉、哪里需要施肥、哪里需要打药,并且能够立即执行。因此能够更精准地施肥和打药,智能机器人可以大大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比传统种植方式减少了一半的农药化肥使用量。除了节肥节药外,农业机器人还能通过探测装置获取土壤信息,然后通过算法得出最优化的播种密度并且自动播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除了播种和田间管理,智能机器人还可以帮我们采摘成熟的蔬果。苹果采摘机器人通过摄像装置获取果树的照片,用图片识别技术去定位那些适合采摘的苹果,然后用机械手臂和真空管道进行采摘。在不破坏苹果树和苹果的前提下,采摘机器人可以达到一秒一个的采摘速度。

卫星云图

传统农药田间管理看天、看地、看作物,而如今农民也要成为看手机的低头族了。通过航拍图片以及农田间其他设备拍摄的照片进行智能识别和分析,人工智能能够精确地预报天气、气候灾害、识别土壤肥力、庄稼的健康状况等等。

人工智能通过分析卫星云图,寻找其跟农作物生长之间的关系,能对农作物的产量做出精准预测,并且人工智能预测的作物产量比以往的预测准确率更高。除了天气预测和产量预测,人工智能通过对农作物各种图像的学习还能判断出农田哪里有杂草入侵,哪个地块的农作物养分不足,哪里的农作物正在发生病虫害。

牛脸识别

人工智能用在禽畜养殖业大有可为,比如在养牛行业。牛其实不愿意看到人类,它们会视人类为捕食者,因此养牛场的工作人员会给牛群带来紧张情绪。人工智能能够悄无声息地采集牛群信息,避免了人类直接与牛群接触。

人工智能通过农场的摄像装置获得牛脸以及身体状况的照片,进而通过深度学习对牛的情绪和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然后帮助农场主判断出哪些牛生病了,生了什么病,哪些牛没有吃饱,甚至哪些牛到了发情期。

智能穿戴

在全球,已经有不少的农场开始使用动物可穿戴智能设备,并用这些设备实时采集动物的各类数据并发送到远端服务器,服务器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智能分析,可以帮助农户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牲畜,了解他们的健康饮食状况,并对疾病提前预警。

对于养牛行业来讲,智能穿戴设备还有更多的用途。智能项圈可以探测牛的体温、活动状况以及反刍等。通过分析数据不仅能够预测疾病,而且可以预测牛的“心理压力”,因为牛活动空间的拥挤等都会对牛产生压力,压力不仅影响健康而且影响产奶量。智能穿戴设备的提前预测可以帮助农场主及时采取措施,从而提高产奶量。

牲畜智能设备和管理系统可以帮助农户更准确地预测发情期、预测疾病、做好情绪管理和放牧管理。这些做法都从不同的角度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产量,解放了农户的劳动力。

虽然面临不同的地理条件、气候水土、环境气候等一系列因素,农业旱涝保收始终是个持续性话题。现今,人工智能技术正扭转着以往靠天吃饭的局面,通过智能设备就能掌握农业生产的全部流程,减小农业生产中的风险性。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