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每天12亿条交通大数据如何为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2019-03-26 09:56:54  来源:重庆日报

每逢节假日,G93沙坪坝收费站进城方向车辆排起长龙。记者 齐岚森 摄

明天天气怎么样?要回答这个问题,人们会立刻查看天气预报。

那明天的路况呢?交通大数据能告诉你。

2018年11月,市公安交管局与市交通规划研究院联合研发的重庆交通大数据资源池分析研判平台投用。这一平台能对次日的主城区路况进行预测,早晚高峰开始、结束的时间可精确到分钟。

而如今,在重庆,交通大数据的用途已不仅仅是预测路况,它还能为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靠啥来参考?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高志刚介绍,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每天平均收集12亿条数据。海量的数据,经过筛选、整理和分析后,会变成极具价值的“大数据”,为城市的交通运行以及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3月4日,记者走进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探索交通大数据之所以能“诊断”城市建设情况的奥秘。

“诊断报告”是怎样做出来的?

每天12亿条数据,来自哪里?

源于手机信令、射频识别(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汽车自动识别等领域)电子牌、社会车辆OBD(车载诊断系统)、营运车辆GPS(全球定位系统)、公交IC卡、轨道刷卡等16类数据。

也就是说,市民的日常出行中,随身带手机、乘坐公交、轻轨刷卡、自驾经过收费站、打出租车等,都会为交通大数据的海洋增加数据“水滴”。

“这些数据和相关信息都是匿名的,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收集和保密处理。”

市交通规划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利用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对交通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处理后,才能为城市组团做出“诊断”。

比如说,城市中,人来车往,看似没有规律。但运用大数据分析,就能筛选出一段时间内人群的活动规律。

下一步,将重庆主城分为若干个组团,根据人群活动规律,分析出哪些组团之间人群来往最频繁。术语称为“出行联系”。

可别小看“出行联系”,掌握了它,就能对主城各个组团“解剖麻雀”,进行评估和诊断。

以人气最火爆的观音桥片区为例,2018年8月的数据显示,人和片区的居民最喜欢往观音桥片区跑,日均出行超过14万人次。

而从整个观音桥片区的出行量来看,其中33.7%都是跨组团出行。也就是说,观音桥每迎来100人次出行,其中就约有34人次来自其他组团。

这些人到观音桥干什么呢?一部分是去上班。仅在就职通勤方面,渝中片区每天有2万人前往观音桥片区通勤。

另一部分是购物。观音桥商圈周末单日吸引约19.8万人,其中七成以上为主城长期驻留人口(即在主城停留超过18天以上)。

从普通市民看来,观音桥片区人气火爆有了数据证明。但从内行的角度看,高志刚则指出:“一方面,观音桥的‘火’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大量人流、客流持续涌入观音桥,对组团和商圈造成了压力。”

也就是说,在“火”的背后,也体现出城市多级商业中心体系尚未完善,人群购物需求还不能在本组团内得到满足。

这就是交通大数据为城市组团“体检”后,拿出的一份“诊断报告”。

主城北部区域为何会新增商圈?

拿到“诊断报告”,“对症下药”就有了依据。

近年来,主城北部区域新建了一批商圈,如嘉州新光天地、爱琴海购物广场、宜家-奥特莱斯等。

为什么要新建这些商圈?因为主城北部区域人口快速增长,带来居民消费快速增长。

“2018年底的数据显示,主城北部区域长期驻留人口已经超过300万。”市交通规划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重庆主城北部区域近几年陆续开通了前述商圈,作为次级商业中心。

这些商圈表现如何?交通大数据也有把握。

2018年底数据显示,爱琴海、新光天地、宜家-奥特莱斯周末单日各分别吸引约1.8-2万人,其中接近八成是主城区常驻人口。其中,新光天地、爱琴海的客流吸引平均距离为5.1-5.3公里。

此举效果显著。以人和片区为例,跨组团出行中,购物目的的出行比例从2014年的45%,大幅降低到2018年的36%。

这意味着,主城北部区域的居民,基本能在家附近满足购物需求。新增商圈的“药方”开对了。

交通大数据的分析结果也显示,另外一些时候,已开出的“药方”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部分公交优先道为何还需优化?

2018年,重庆修建了多条公交优先道。交通信息综合平台监测显示,建成后大部分公交优先道运行效果明显改善,客流小幅增长,运行效率较开通前提升40%以上,日均客运量平均增长4.7%。

但是,也存在部分公交优先道效果欠佳、需要进一步优化的问题。

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对交通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协助市公安交管局提出了“药方”:针对部分路段,可以将公交优先道的设置与定向车道、车型管理综合考虑,提高优先道的综合利用效率。

例如,机场路东环立交往金渝立交方向,公交优先道与定向车道共车道设置,机场路其余区段的公交优先道也允许出租车、多乘员车辆(3及3人以上)和中、大型客车借道。实践后,此举有效地提升了该路段的通行效率。

不过,有细心的读者想问,交通大数据的“诊断”结果就一定准确吗?除了监测路况,交通大数据怎能分辨人们出门的目的是工作、购物、还是休闲娱乐?

“这需要对大数据进行分类、综合分析,主要经由不断深化的大数据算法来实现。”高志刚介绍,交通大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手机信令。人们出门时随身携带手机,根据信令停留的时长、位置、频率,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出行目的。

例如,手机信令在夜间最频繁出现的地点作为居住地,工作时段最频繁出现的地点,有可能是工作单位,其它的停留点可能是购物、休闲地点。

在此基础上,结合停留时长、出发到达时间、所在位置的用地开发类型,更准确地识别购物、游憩、就医、上学等目的。

此外,大数据算法还会对同期数据不断进行比较,多方面考察和优化计算结果,力求使大数据挖掘结果更准确。

为何能给城市建设和规划提供参考

仅仅“诊断”交通路况,还不是交通大数据应用的全部目的。

2018年起,依托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和相关大数据做出的分析结果,已经应用到城市规划领域,参与指导城市土地投放。

“交通大数据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可视化、数据化、全面化的参考。”

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唐小勇说,提起城市规划,人们最怕的就是决策“拍脑袋”“凭感觉”。过去,技术条件有限,城市的许多基本情况只能靠实地踏勘、摸排等采集,很难摸清城市真实的全貌。

如今,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公安交管局、市交通局及相关部门支持下,该平台已经成为重庆最全面的交通数据汇总、处理、共享平台,完成了11个部门(单位)的数据汇集,实现了人口出行活动、车辆出行、道路运行、公共交通客流及服务的全面监测。

高志刚说,通过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不仅能及时判断堵点,还能预测次日堵点,并进行同比比较,形成定期交通状况报告。

从更广的层面来说,相关部门还能通过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了解到,哪些轻轨站周边缺乏公交覆盖?哪些小区的居民还需要步行长时间才能到公园?哪些组团的就业机会还不够,常驻人口需要跨组团就业?哪些居民区附近还缺少学校、幼儿园……

打个比方,掌握了交通大数据,从某种意义上就掌握了城市这个庞大生命体的“一呼一吸”。

市交通规划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他们将更好地运用交通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更深入地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将重庆打造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为更多市民提供美好的高品质生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