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彭水:“民族文化+生态经济+有效治理” 三轮驱动乡村振兴

——访重庆市彭水县农工委书记、乡村振兴办副主任谭小华
2019-03-19 14:22:11  来源: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社

彭水县级乡村振兴试验示范村:诸佛乡庙池村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社3月19日讯 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田友明

“不墨乌江画,无弦苗乡音”——彭水,是古老黔中的中心、武陵腹地的民族走廊、重庆东南部的世界苗乡。彭水地处长江一级支流乌江下游,良好的生态是彭水的优势。彭水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近年来,彭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民族文化为魂、以生态经济为根,致力于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民俗生态旅游业,全力推进城乡统筹、文旅融合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文化发展、生态产业结合起来,在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以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村改革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据2018年10月份数据统计,彭水前三季度农业增加值总量157427万元,增幅5.3%,居全市第1位,渝东南第1位。本刊记者就彭水如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发挥生态优势做强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对彭水县农工委书记、乡村振兴办副主任谭小华进行了专访。

农家科技杂志社记者: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请谈谈彭水如何结合实际确立“以民族文化为魂、以生态经济为根本、以有效治理为保障”的具体路径。

谭小华:民族文化是彭水县特有的优势,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比达53.8%,其中苗族占43.4%,享有世界苗乡之美誉。全县现有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8个,其中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个。其中,鞍子镇被评为“重庆市苗族民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鞍子苗歌被录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舞《采花山》、苗歌《娇阿依》多次走上中央电视台和重庆卫视等大舞台,享誉大江南北,彰显了世界苗乡文化影响力。

发展特色民族文化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成功探索,为我们“以民族文化为灵魂、以生态经济为根本、有效治理为保障”的乡村振兴之路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农家科技杂志社记者: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彭水有哪些具体的行动计划和规划?

谭小华: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精神,彭水县先后6次召开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市委、市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次会议精神,对全县乡村振兴进行科学部署。制定了乡村振兴七大战略行动计划,即“城乡融合发展行动、共同富裕行动、质量兴农行动、乡村绿色发展行动、乡村文化兴盛行动、乡村善治行动、农村民生保障和改善行动”,制定了精准实施乡村“五个振兴”工作方案,即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方案,规划了三年(2018—2020年)重点项目71个,总投资约51.8亿元(其中,中央资金9.7亿元,市级资金18.5亿元,县级资金7.5亿元,其他资金16亿元)。策划争取五年(2018—2022年)建设重点项目58个,涵盖脱贫攻坚、人居环境、商贸物流、水利、电网、交通、通讯、天然气、教育和文化、医疗、环保、农业、林业、旅游等14个领域,争取计划投资约262.8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09.4亿元,市级资金61亿元,县级资金17亿元,其他资金75.4亿元)。根据彭水县实际,我们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更强,让农民更富,让农村更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力争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农家科技杂志社记者:彭水有摩围山、七曜山生态屏障,乌江、郁江生态水系,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4.2%。请谈谈彭水是如何在保护好这些生态资源的同时,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谭小华:彭水有摩围山、七曜山生态屏障,乌江、郁江生态水系等生态资源,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4.2%。区内峰峦叠嶂、峡谷纵横,除有石林、绝壁、天坑、地缝、溶洞等地质奇观外,兼有漫山云雾、日出日落等天象景观和古树参天、千里碧海等森林景观;同时,具有深厚的历史、民族文化背景。利用这些天然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全县现打造历史文化名村1个,传统村落4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1个(国家级3个),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个(国家级1个)。

比如,善感乡周家寨村依靠乌江画廊景区优势,通过实施“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 “公司+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周家寨村累计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

太原乡依托丰富的冷水资源,引进碧水清泉渔业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冷水鱼养殖,建成100亩集科研示范、技术培训、休闲垂钓、民宿餐饮等为一体的冷水鱼生产基地。

彭水依靠苗族文化品牌影响力,助推“苗妹香香”系列名、优、特农产品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阿依河景区门户,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社区现有农家乐达56家,户均年收入8万余元。

当前,彭水每个乡镇都在充分挖掘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适合自己的特色经济。

谭小华书记与群众交谈产业扶贫

农家科技杂志社记者: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彭水在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带动百姓增收致富方面有哪些举措?

谭小华:彭水县地域广阔,生物物种多样,是农业大县,森林覆盖率高,加上县域范围內海拔落差较大,有适应高寒地带的高山作物,也有适应低海拔环境的作物,产业多元化是彭水县的一大特点,也是彭水的优势。我们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突出特色,重点发展红薯、烤烟、中药材、中蜂、食用菌、特色经果林、高山蔬菜、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特色粮油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各乡镇依据自身区位优势发展不同产业,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这样减少过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带来的销售问题,也使产品更加丰富多样。同时在发展清洁能源、健康食品加工、具有民族特色的轻纺织工业等方面也狠下功夫。

二是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三产融合的重要抓手,做大做强红薯、食用菌、油茶、紫苏等农产品深加工,让更多特色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市场,让绿水青山变出更多的金山银山。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进三产融合的重要路径,充分彰显“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和“旅游+”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避暑纳凉、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培育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增长点,让农业在文化上有说头、在景观上有看头、在休闲上有玩头、在经济上有赚头,实现乡村旅游、康养旅游、休闲旅游蓬勃发展,大幅度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年均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4000余万元。

三是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扎实开展农村“三变”改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推行“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村级组织”等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目前,累计发展专业合作社达1218个,家庭农场22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1家。

农家科技杂志社记者:振兴乡村,有效治理是基础。彭水乡村治理有效的目标是如何实现的?

谭小华: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坚持乡村治理向法治有序、德治有效、自治有利的发展方向,加快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基层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突出政治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建好管好用好村民服务中心,着力宣传好、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满足广大老百姓需求。大力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强化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配备管理,引导基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是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沉,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规章制度,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让老百姓议事决事管事。健全完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打造“一门式办理” “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对老百姓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依法维护老百姓合法权益。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持续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依法治事、依法管事、依法办事水平。

三是着力建设平安乡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和危害农村稳定、破坏农业生产、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广泛开展平安镇、平安村(社区)、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着力建设平安乡村。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