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以滴水穿石的精神破解深度贫困难题

2018-11-15 16:57:21  来源: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网  作者:赖义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人心,扶贫开发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影响之久远,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行百里者半九十。面对脱贫路上“一个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我们清醒地看到,扶贫工作越往后任务越艰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尤其是“硬仗中的硬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需要目标专注锲而不舍,以滴水穿石之功,实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境界,创造性破解深度贫困难题。

敢字当头。水滴虽小,但决不因个体力量小而失去勇气和决心。我们决不能因面对“硬骨头”而怨天尤人,不因条件一时不具备而“等、靠、要”,而要迎难而上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时代洪流中。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重庆巫山下庄人为解决交通极度不便、生活贫困的难题,以敢叫天地换新颜的气概,20年如一日以血肉之躯在绝壁间修凿走出大山、走向富裕的道路。无论是伤病还是牺牲,下庄人从未停止开路的脚步,成功修出了长达8公里的“天路”,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生动展现了水滴石穿的巨大精神力量。

“实”字为要。破解深度贫困难题,面对的是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必须找准“穷根”,对症下药,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切实把扶贫开发工作做实,这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要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破解深度贫困难题,需要拿出滴水穿石的劲头,苦干实干。深度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危房改造、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整治、扶贫优惠政策落实......每一项都关系着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扶贫工作者要多到基层倾听百姓呼声,多到一线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结合所在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制订扶贫工作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撸起袖子真抓实干,环环相扣,努力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破解深度贫困难题,需要扶贫工作者为扶贫事业殚精竭虑,以担当和作为赢得百姓的信任,以无私奉献让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真情,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让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决不能因较长时期连续作战而松懈或厌战,更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而出现“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现象。

破解深度贫困难题,需要创新干。要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举措,以高质量脱贫推动高质量发展。例如,重庆在全市范围内精准识别出18个深度贫困乡镇,结合各贫困乡镇特点和潜在优势,扶持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推出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等一系列创新思路和举措,采取“定点包干”,集中火力推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突出成效。从各地的实践经验来看,破解深度贫困难题,既要解决当前问题,又要立足长远,需要摆脱就扶贫抓扶贫的思维定势,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优势的扶贫开发之路,实现脱贫攻坚战果长效化最大化;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凝心聚力创新发展,善于积极运用开放政策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为贫困地区集聚发展要素,增强深度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全社会携手推动贫困地区创新发展的氛围和合力。

“恒”字铭心。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靠的就是这股韧劲,靠的就是日复一日的坚持。破解深度贫困难题,必须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胸怀,需要拿出过硬的工作作风,心无旁骛、一以贯之地抓下去。例如,安徽省税务部门干部、“钉子”村官杨传杰怀着一颗赤诚的心4次主动请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不顾家人苦劝,离开省城先后驻村10年,团结当地党员干部和群众相继解决了所在村生活水平低、干群矛盾多、行路难和用水难等一个个难题。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小辛村467户村民摁下鲜红手印向上级提出了“不要项目不要钱,要留杨书记再干两年”的请求。滚烫的话语和提交请求的感人场面,是老百姓发自内心对党和政府扶贫工作给予高度肯定的鲜活见证。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破解深度贫困难题,需要我们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攻克难关,集众智、汇众力,以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河,在为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中凝聚磅礴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史册上书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