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一个贫困村落的致富蝶变——安徽萧县青龙镇路口村脱贫攻坚见闻

2019-03-07 09:43:41  来源:农民日报

王磊文/图

早晨7点半,在安徽省最北部的萧县青龙镇路口村里异常忙碌:20多名工人聚在一片田地里,拉毡布、焊钢管、平土地,一片繁忙的景象。

村里的贫困户王贵兰,匆匆做好早饭,冒着热气掰开馒头夹上几根萝卜咸菜,出了家门来到工地,寻思着帮助干点事。

今年56岁的王贵兰,家里5口人,儿子残疾,日子过得清苦。迫于生计,丈夫远走到青海打工,去年村里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示范基地,流转了她家里的一亩七分地,更是安排她长期在基地务工。

“这个基地,让我有了底气把这‘贫困户’的帽子甩得远远的了。”王贵兰向新上任的村书记刘四军说道。

昔日繁荣小镇今日因贫思变

这个地处苏、豫、皖三省交界的偏远小村,也曾有过属于他们的繁荣,往西5公里,就到达当年淮海战役的决战场—陈官庄。据记载,早在明朝时期,当地就形成了茴村乡—陈官庄—青龙镇皮毛交易集中区。上世纪80年代更成为当时全国三大皮毛交易市场之一。

那时候,勤劳、进取的路口村民蹬着“二八大杠”走南闯北,不仅把数百公里外涡阳、临泉等地的皮毛运到这里销售,更是打破传统农业模式,引进辣椒制种产业,最多时有700亩,成为当地重要收入来源。但2005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和多种复杂因素影响,镇村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

2014年新一轮的脱贫攻坚启动,经过精准识别,路口村共有贫困户920人,贫困发生率16.17%,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回过神的村民突然发现,原本日子过得还不错的他们,不知不觉已经成了贫困户。

近年来,该村部分贫困户通过金融扶贫、光伏扶贫、就业帮扶等措施生活逐渐好转,村集体经济也有了起色,但多数贫困户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找到稳定的增收项目。

守着几百亩的产业基础,却闯不出一条发展的好路子。一想到“村出列、户脱贫”的既定任务,急性子的刘四军是着急、上火、直跺脚。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究其根源,在于动,在于发展。2017年5月,有着10年宿州市园林局局长履历的第一书记邱宏瀛决定转变发展思路,聚焦现代农业,成立村产业发展责任有限公司,建设现代化、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构建“公司服务、贫困户参与、园区带动”的市场化扶贫格局,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定位现代农业科技助力脱贫

“以往村民发展传统产业,产品单一,缺少整体科学规划,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邱宏瀛告诉笔者,新建的蔬菜示范基地依托村原有产业基础,确定了“1(辣椒制种)+1(西瓜制种)+X(生态反季节蔬菜)”的多元化产品模式,第一期工程将建设15个“冬暖式”高标准大棚,分为育苗棚、新品种试验棚、生态种植棚,以竞拍的方式租赁给大户。

据邱宏瀛介绍,发展现代化、高效涉农产业,讲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当前农户可直接进驻大棚种植周期短、增效快的反季节生态菜。同时,村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安徽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利用其先进管理经验和高新技术,逐步实现品种优化、技术生态化。

“以前种植靠感觉,稍不注意秧苗就倒伏,现在每平方米苗床播种多少克、苗床发芽如何增水温,后期移苗定植带土量等,都有农技专家来指导。种得顺手了,产量、质量自然也提高了。”脱贫户刘志强感慨道。

以此同时,为解决销售问题,打消贫困户的顾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菜棚子”定向对接“菜篮子”。与10公里之外的淮北市各大蔬菜超市、加工大户,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起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

“每个棚一年租金1万元,6个棚已经种上了反季节西芹菜,村南头的刘新法在1号棚务工,一月工资1800元……”

思路一变天地宽。依托新建的示范基地,全村122户贫困户,86户能从土地流转、基地务工、产业带动、入股分红中收益,村集体经济也将迎来大幅增长。曾经着急上火的刘四军,现在心里踏实多了。

紧扣“一村一品”做大集体经济

在镇食堂吃过午餐后,笔者来到距离路口村5公里的胡庄村,见到刚从地里忙完农活的脱贫户周军谋。看到笔者走来,老人点燃一根香烟,打开了“话匣子”。

“俺家5亩地,都种上了菜花,刚施了冬肥,菜花一年种植,可多年收益,管理得当,利润逐年递增。去年我一亩纯利润近4000元,年前经过培土护蔸,今年夏天盛产期一亩至少7000元的收益。”

周军谋嘴里说得菜花,就是河南、湖南、陕西等地常见的黄花菜,这种当地人之前从没见过农作物,近年来伴随着产业扶贫的“东风”,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基础差,底子薄,我们后天努力造产业,实现发展赶超。”聊起这个新兴产业,村干部王刚领满脸自豪。

原来,胡庄村抓住县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扶贫工程的政策机遇,结合黄花菜栽培简单,适应性强,一年种植可多年收益特点,与陕西大荔沙苑黄花有限责任公司结了“对子”,打造“黄花菜产业扶贫基地”,不仅实现产业发展从无到有,更成为县里产业扶贫的一张“名片”。

去年5月,由帮扶单位和胡庄村合资设立的扶贫工厂正式投产运营。这家日加工量10吨黄花菜的现代化工厂,吸引了5家企业、合作社抱团入住。

靠着村里的新兴特色产业,如今又补上深加工的“短板”,全村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和村出列的目标,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超过20万元。今年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继续谋划在周边村庄扩大种植面积,待到来年黄花遍野时,开发乡村旅游业,打造三产融合样版。

“扶贫扶长远,根本靠产业。党的扶贫好政策,让惠民产业扎根乡村,群众过上了好日子,发展更是‘换挡提速’。”青龙镇党委书记张勇说道。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