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深入推进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9-01-24 20:37:39  来源:重庆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中央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新论断,特别要对标对表“八字方针”的科学内涵、内在逻辑和具体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学评估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

近年来,重庆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主动把握供给需求规律,破解供给结构难题,成效明显。但是,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约依然存在,必须正视矛盾与困难,抓住环境变化中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大力破除无效供给,为优质产能腾挪空间。有效化解船舶、煤矿等过剩产能,推进商投集团、粮食集团、能源集团、化医集团等优化重组,实施房地产市场系统调控和超前调控,有效管控各类金融风险。二是切实增加有效供给,培育发展新动能。实施大数据智能化助推工业转型,民生、交通、旅游等领域智能化应用不断拓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加快培育农业特色产业。三是实施创新驱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新增科技型企业4300家,引进高校和企业高端研发平台和资源,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培育创新平台,持续改善创新环境,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四是综合施策降低企业成本,减轻实体经济负担;聚焦基础设施、精准扶贫、环境整治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精准发力,补齐发展短板。

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存在短板。一是基础设施短板较为突出。目前,高铁建设进度滞后,对外通道建设不足;水利设施欠账较大,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二是动能转换亟待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不足1/4,尚未形成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力增长点;传统产业智能化水平不高,核心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集成能力不足。三是创新短板仍然突出。我市R&D投入只有1.95%,研发创新平台偏少,高端要素资源平台紧缺;研发型企业不多,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仅占全国总数的1.48%,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15.7%、有研发活动的仅占28.5%;高端创新资源、高层次创新人才总量不足。四是实体经济负担依然较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企业普遍税费负担仍然偏重。

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科技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我国完全可以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市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实现在智能终端、物联网、汽车电子、智能制造、仪器仪表和5G通信等“5+1”领域的创新带来了新机遇。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机遇。中央推出1600多项改革事项释放制度红利,“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拓展新空间,为我市深度融入全球贸易、投融资、服务体系,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新机遇。三是加快绿色发展的重大机遇。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重庆以“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为目标,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就能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建成绿色经济体系。四是加强宏观政策调控的机遇。中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为我市补短板、强弱项、促转型带来了新机遇。

以“八字方针”为根本遵循,深化重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八字方针”落实到我市,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聚焦“高质量”,发力“供给侧”,推动“智能化”,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八项行动计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高质量发展。

着力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一是有效破除无效产能。科学把握化解过剩产能的节奏和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僵尸企业”处置力度,对有市场、有前景、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区别对待,通过实施战略重组等方式使其重获新生。二是加大“降本增效”力度,把“涉企减负30条”等政策落到实处,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用工成本和企业用能成本。三是强化补短板。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深入实施脱贫脱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等补短板四大工程,提升教育、医疗等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一是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加快推进“多证合一”“多规合一”改革,实施“包容监管”,压缩前置审批,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等,降低制度性成本。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坚决打破“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等方面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四是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加强立法保障,保护企业家人身财产权利和企业合法权益。五是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着力解决民营经济融资、办事、创新、维权难题,尽快缓解“负担重”等瓶颈。

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一是培育智能化产业。着力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超算、软件服务、物联网、汽车电子、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培育智能产业集群。二是要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安排资金链,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巩固提升汽车、电子制造两大支柱产业和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智能化转型。三是实施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在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环境、军民融合发展上取得新突破。特别是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制度创新优势,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加大科技投入,重点突破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抢占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四是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相融。

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一是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优化劳动力市场、土地流通等方面制度安排,优化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供给结构,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精准调控房地产市场,保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二是完善地方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积极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地方金融机构信贷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三是要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和标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规划城乡同步、政策城乡普惠、管理城乡统筹和服务城乡均等。四是围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做强开放平台、畅通开放通道,依托国内外两个市场,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