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城市群发展,优化城市能级路径是关键

2019-01-15 09:27:02  来源:人民智库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全国建设19个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群,高质量、高效率的城市群必然是高能级的城市群,是以新旧动能转换作为驱动引擎的城市群,是在国际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城市群。

高能级的城市群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新动能,新动能的释放和能级的提升将推动城市群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城市群发展将走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生态资本、协同共享、智慧拉动的能级提升之路。

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城市群发展能级,建设创新型城市群

通过提升自主创新、产业创新、人居环境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升城市群发展能级。

目前我国城市群综合创新水平、自主创新水平、产业创新水平、人居环境创新水平、体制机制创新水平普遍偏低的原因在于创新型城市群建设面临着投入、收入、技术、贡献和人才等方面的瓶颈,存在着城市研发投入与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低、城市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低、城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低、城市对内技术依存度低、城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比重低、城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城市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低等“七低”问题。

因此,未来创新型城市群的建设要以自主创新为主导战略,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实现科学发展为根本,以聚集创新人才为关键,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依托,加大投入,化解瓶颈,协同创新,最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特色鲜明,创新活力充沛,创新环境优良,创新人才汇集,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效益好,在区域、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辐射引领作用显著的创新型城市群。

在提升城市群发展能级的过程中,构建以创新型城市为重要节点的城市群创新格局。未来我国城市群综合创新的重点地区主要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城市是我国提升综合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在国际舞台上战略地位的重点创新高地,也是确保我国到2020年建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广大中西部地区则是未来我国城市群创新和创新领域的重点接替地区。

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出发,构建由“全球创新型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区域创新型城市—地区创新型城市—创新发展型城市”共5个层级组成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空间网络体系,形成由4个全球创新型城市、16个国家创新型城市、30个区域创新型城市、55个地区创新型城市和200个创新发展型城市组成的国家城市创新网络空间格局,以创新型城市的网络格局支撑中国城市群的创新格局建设。

依靠生态资本提升城市群发展能级,建设生态型城市群

生态型城市群是城市群发展的最高境界和最佳选择。生态型城市群是围绕生态城市建设而发育起来的一种新型城市群建设模式,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物质变换、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增加、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是经济社会法则与自然生态法则相融合的产物,也是人类追求的最理想和最高境界的城市群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型城市群是人类经过长期反思后的理性选择,可以断言,生态型城市群将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生态型城市群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一是要求城市群发展中注意保护自然环境,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保证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自我更新能力,保持生态多样性,保护一切自然资源和生命支持系统。二是要求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群的暂时繁荣,也不为自身的发展而破坏区域的生态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型城市群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不是单纯追求环境优美或经济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依托生态资本,提升城市群发展能级的路径在于:开发生态资本,通过分步建设生态城市和生态文明城市,培育生态型城市群,把城市群的“绿水青山”通过新旧动能转换为“金山银山”。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群生态本底资源优势,把城市群的真山、真水、真空气和真环境等生态资本作为最重要的资本,依托生态资本,积累生产资本,提升生活资本,把城市群建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型城市群。

依托开放合作提升城市群发展能级,建设开放型城市群

依托开放合作提升城市群发展能级,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坚定不移实施国际化战略,循序渐进地建设国际大都市和国际性城市。站在全球化和中国国情的双重高度,把建设国际大都市作为我国城市群发展能级提升的长期战略目标,确保中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争取更多的主动权,成为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业体系中无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要按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中西结合、民生优先的总体原则,把建设国际大都市作为我国城市群建设和能级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鼓励北京、上海、深港澳等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向世界城市的目标迈进,为建设世界性城市群奠定基础。另外,有重点地培育若干个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向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迈进。最终在我国形成由世界城市、国际大都市和国际性城市三个能级组成的中国国际化城市体系新格局。

在建设国际大都市和国际型城市群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渐进”与“跃进”,“本土化”与“国际化”,“造势”与“造市”,“专业性”与“综合性”,“官政”与“民生”等五种关系,适时适机适度地建设符合中国国情与特色的、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学会在全球化里准确定位城市群,在城市群里根植全球化的现代元素,推进城市群的国际化进程及品牌建设,使城市群在国际化竞争中永葆竞争力和影响力。

依托协同联动提升城市群发展能级,建设共享型城市群

城市群形成发育的过程是一个将多个城市间的竞争转为竞合的“一体化”过程,多个城市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环保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需要强化城市间的协同联动,优先提升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发展能级,把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作为提升城市能级的心脏,通过核心城市群发展能级的提升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以核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发展能级,把都市圈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群能级的核心腹地,通过提升都市圈的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城市群的发展能级,构建城市群能级提升的动态传递规律,进而推动竞争力由核心城市传递到都市圈,再传递到城市群,最终形成国家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建议发展共享经济,建设共享城市,共建共享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享资源与市场,共享人才与人力,建设共享型城市群。重点探索建立城市群共享协调模式,创新城市群要素市场管理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和垄断,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城市群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开放共享,推动区域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通过发展智慧产业提升城市群发展能级,建设智慧型城市群

智慧城市群是未来中国城市群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是城市群发展进入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将直接影响着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格局。顺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智慧城市群作为未来城市群发展的新形态,为了建设好智慧城市群,建议集成引进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智慧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低碳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着重发展智慧农业、智慧制造业、智慧服务业等智慧产业,构建智慧型产业体系,将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有机融合,优化发展智慧生态空间,智慧生产空间和智慧生活空间,形成“三生”智慧空间优化组合的新模式,形成产城融合程度高的示范区,以城促产,以产促城,避免出现智慧城市群建设的空心化和产业发展的空心化。

为了加快智慧城市群建设,建议依托网络通信技术、信息采集与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3S”技术、三维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安全维护技术等智慧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智慧产业,包括智慧服务业、智慧制造业和智慧农业等多种行业,将其作为支撑未来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新支撑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智慧服务业,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管理和智慧安防等,这是智慧城市群建设最重要的产业支撑,涵盖智慧城市群建设的多种智慧服务;

二是积极发展智慧制造业,包括智能产品制造、智能制造服务、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系统等;

三是兼顾发展智慧农牧业,包括智慧种植业、智慧林业、智慧畜牧业和智慧渔业,这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和无线通信网络,以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的新业态;

四是实时发展智慧云(计算)产业,延伸智慧城市群建设中的智慧云计算产业链,建设智慧云计算产业园,发展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为主的云计算产业,做好产业链各核心环节建设,加快与云计算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慧城市群云计算数据中心,搭建智慧城市群云计算平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