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多方发力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019-01-09 22:03:10  来源:重庆日报

核心提示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按照“五个振兴”要求抓好乡村振兴,聚焦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方向抓好城市提升,注重分类指导抓好区域协同。

为此,我市将以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为重要抓手,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推动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区域协调发展。

在激发乡村活力、提升城市品质方面,我市将推出哪些举措?如何创新工作机制,调动各方参与区域协同发展的积极性?1月8日,重庆日报记者邀请市级相关部门、区县负责人,有关专家和基层干部进行了探讨。

主持人

记者 廖雪梅 汤艳娟

嘉宾

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 路伟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 乔明佳

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彭劲松

市财政局局长 封毅

永川区委书记 滕宏伟

合川区三庙镇党委书记 胡世才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聚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改革

重庆日报:请谈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去年,我市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将如何巩固这些成果?如何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

路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我们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重点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智慧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支撑,做大做强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2018年,全市新发展农林特色产业159万亩、总面积达到2000余万亩;新认定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301家,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开发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4个国家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和6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在20个区县开展农旅融合试点;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88项、总量增加到366项,整体设计推出“巴味渝珍”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三品一标”、市级名牌农产品分别增加到4783个、437个;开展“十大农产品上京东行动”,预计全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80亿元、增长80%;农村改革多点突破,其中38个“三变”改革试点村共盘活农村闲置土地9000余亩,3.8万亩土地入股,7万多农民成为股东。

2019年,我们将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改革,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是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柑橘、榨菜、柠檬、草食牲畜等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文旅、产加销紧密融合,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更多绿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更加注重贫困区县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贫困农户稳定增收。

二是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将其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来抓。支持每个区县建设1个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产业提振、基础配套、主体培育、龙头带动、项目建设、机制创新上狠下功夫,坚持以市场的办法聚集资源,以此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三是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突出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6项重点任务,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面上推开。

四是抓农业农村改革。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突出抓好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社”融合试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机制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活力。

与此同时,会同相关部门,扎实抓好乡村规划、乡村治理、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工作,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

滕宏伟:今年,永川将以抓好“五个振兴”为重点,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途径,大力推进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重点的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永川将重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新增茶叶基地面积1万亩,新增花椒、辣椒、生姜三大调味品作物面积2.2万亩,做实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拓展农业园区面积1万亩,积极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启动“永川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永川秀芽”创建全国驰名商标;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做优做精乡村旅游业。

胡世才:去年,三庙镇以凤山村为重点整村推进乡村振兴,以三庙河两岸的戴花村、灯台村等为重点连片推进乡村振兴,以点带面,整体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接下来,我们将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生态蔬菜、凤山大米等生态农产品直供地;依托特色效益农业体系,建好瑞凤无花果、领航农机等专业合作社;用好村级综合服务社和电商平台,让小农户牵手现代农业;打造以“乡野湿地、水岸花田”为代表的和美三庙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促进农旅文旅融合发展。

关键词 城市提升

坚持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并重

重庆日报:日前出台的《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对全面提升重庆城市品质进行了一系列重点部署。今年,重庆在推进城市提升方面有何动作?对于重庆城市的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乔明佳:去年,主城区道路交通建设完成投资301亿元,轨道交通建设完成投资305亿元;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300亿元,同比增长8%;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800亿元,实现增加值2200亿元,同比增长9%。今年,市住房城乡建委将以统筹推动“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为重点,抓紧推动9大工作板块、20项重点专项、77个子项工作任务落实,有序推进城市提升实施项目,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使“城市提升行动”初见成效。

今年,我们将坚持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理念,推动高铁、普铁和城市轨道“三铁融合”发展,加快跨江大桥和穿山隧道建设,完善城市路网,加密次支道路,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继续加强公共停车场建设,投用一批“P+R”停车场。

与此同时,将按照“打造国际一流滨水地带”的要求,高标准打造“两江四岸”,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带动性项目,实现滨江公共空间“两年出靓点”的工作目标。

此外,还将不断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健全和优化住房供应,高质量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和公租房修建配租任务,改善住房困难群众居住条件。按照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目标,切实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保持房地产平稳发展态势。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物业管理治理格局,着力打造智能物业小区,促进物业服务提档升级。

封毅:要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根本上说,应该在充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推进城市建设,坚持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并重,让每个人都置身于品位与品质兼具的城市环境当中。今年,市财政将坚定不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力推投融资机制改革,支撑“9+20+77”提升体系。

具体而言,市财政将用好用活中央试点政策,近期中央已将重庆纳入地灾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重点省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市财政将协同抓好落地。

与此同时,市财政将分类施策,对不同的项目设计不同的投融资方式,依法合规采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撬动轨道交通、清水绿岸项目建设。按照既定市区事权,确定市区两级支出责任,该市级承担的市级统筹,该区里承担的由区级负责。

彭劲松:如何推进城市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我有以下建议:

一是构建国际化城市的发展愿景。对标对表国内先进城市做法,研究重庆城市国际化的愿景,制订体现重庆城市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指标体系,并根据轻重缓急,确定推进的城市国际化的几大战略和重点工程,指导城市未来进一步建设与发展。

二是不断加强城市对外交往能力建设。着力提升重庆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节点的地位,近期重点是着力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枢纽城市,确立重庆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地位。

三是提升重庆在成渝城市群中的影响力。依托成渝城市群建设和新阶段西部大开发战略,突出重庆大都市区作为成渝城市群重要增长极的引领功能,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在西部实施的重要承载区。

四是推进城市创新能力建设。依托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区域与城市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通过“引进来”和自主培育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体现原始创新、基础创新的城市重大科学技术平台。

五是全力打造新型城市。推进主城东中西三个城市槽谷空间布局优化与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完善城市功能,构建三个槽谷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建制的城市连绵发展区,打造“组合城市”。

六是推进体现国际化城市水平的若干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重庆科学城、国际会展城、国家医疗城、国际体育城等一批重大城市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关键词 区域协同

推进三大板块相互融通均衡发展

重庆日报:在推进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注重分类指导?如何通过分类指导助推城乡协同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封毅:都市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区域间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和潜力不同,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必须分类指导。

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市财政备好了体制完善、转移支付两个工具。一方面,根据资源、区位优势和区县间财力差异,细化深化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的区域发展财税政策和体制机制,鼓励区县增强发展特色,推进都市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三大板块均衡发展、相互融通。另一方面,市财政将不断加大对区县的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区县财政平稳运行,支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短板。

具体而言,市财政对都市区的支持,着力点是加大力度支持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完善市对经济区财政体制,支持引进培育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吸引金融中心、开放龙头、创新中心落地。对渝东北和渝东南两个地区,则把重点放在支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支持贫困区县统筹资金,提升生态功能、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上面。

彭劲松: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一个省级行政单元,高质量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同发展,意义重大。抓好区域协同,必须正视区域发展基于资源禀赋、自然地理和区位条件而存在的差距,不回避矛盾,不搞“一刀切”。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形成城市提升、乡村振兴的合力。首先,必须继续做大做强城市规模和质量,构建高质量的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提升城市对关键资源配置和控制能力,提升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形成以城市发展为引领的区域协同新格局;其次,要构建合理的“主城特大城市首位增长极—支撑型大中城市—特色城镇—美丽乡村”的新型城镇体系,如将潼南、江津、綦江、秀山等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边贸门户城市,打造成城市提升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战略新支点;最后,要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通城乡资源、信息、资本的流通渠道,为城市资本下乡、农村资源进城提供对接与整合的平台。

经典案例》》

古城墙步道一期工程完工

山城步道建设是我市城市提升的重要内容。重庆日报记者1月8日从市住房城乡建委了解到,重庆古城墙遗址传统风貌区步道(简称古城墙步道)一期工程已于日前完工。该步道将成为特色名片之一,将重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展现在海内外游客面前。

古城墙步道工程全长2.8公里,计划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定远门至临江门段)起于渝中区达美城市花园小区民生路入口,止于北区路与临江路交汇处,长约960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城墙墙垛、绿化及崖壁管线整治、城门城墙标识、地面导视、公共座椅及附属工程等。

在古城墙步道一期工程建设过程中,渝中区还与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巴夔文化中心)合作,委托设计公司开发游览引导公众号,将历史文脉和智慧旅游相融合,让市民和游客更好地亲近巴渝文化。

村庄建“三园” 村民笑开颜

“我们村里有‘三园’——村前有花园,坡上是果园,村后是公园,每天都有游客来玩。”近日,聊起村里的变化,渝北区大盛镇天险洞村村民刘小民喜不胜收。

天险洞村之所以有“三园”,得益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该村整治前,道路泥泞,垃圾成山,家畜家禽乱跑。党的十九大以来,该村以“五乱”(柴草乱堆、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整治为基础,以环境优化为重点,硬化人行便道2100米,建设菜地院坝围栏1500米,建设景观亭3个、景观长廊1个,种植花卉苗木10万余株。“垃圾山不见了,很多地方栽了树,铺了草坪,建起凉亭,村民们休闲有了好去处。”刘小明说。

不仅如此,该村还把环境整治与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打造宜居宜游美丽乡村。在市住房城乡建委、市旅发委公布的重庆市第三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名单中,天险洞村入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