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朝政 )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朗朗读书声在校园上空回荡……这是记者近日在金洞乡早化小学看到的景象。近些年来,黔江区加大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也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近些年来,黔江区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出实招、办实事,全力保障和改善教育民生。
据悉,为了让每个家庭的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校”,黔江区加大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借外力”引进主城优质名校助推教育发展。成功引进人和街小学、重庆八中、谢家湾小学、南开中学4所主城优质学校,对黔江区菁华小学、民族中学、舟白小学、新华中学进行“一对一”精准帮扶和引领。
构建国家资助与社会资助并重的教育资助体系。做到资助政策宣传、对象识别、标准兑现三个精准,多渠道筹资8579万元,资助学生8.8万人,办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2402.51万元,惠及学生3372人,切实保障了各学段学生不因贫失学、不因学致贫。认真开展帮扶村扶贫工作,投入84万元,帮扶小南海镇新建村和荆竹村。扎实推进全市深度贫困乡镇金溪学校改扩建工程等教育扶贫工作。
高度重视学校内涵发展。制定年度帮扶合作计划,安排120万元工作经费,组织教师及管理人员303人次到主城帮扶学校学习培训,136人次来黔江区送教送培。选派教师赴山东日照培训学习69人次,接受对口帮扶85人次。城乡学校共互派教师229人开展送教送培和跟岗学习,举办送教下乡等活动174场次。
认真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特别是坚持由远到近原则,扎实抓好乡镇中心校建设,吸引辖区学生就读。持续推进城区学校帮扶农村学校工作,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专递课堂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和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全覆盖。健全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过程的资助体系,解决留守儿童、随迁子女、“三残”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入学问题,确保各阶段学生不因贫困失学。关爱特殊群体,健全并认真落实“三道加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用好63间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关心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采取随班就读、到特教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切实保障残障儿童受教育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