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核心在产业兴旺。选准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破题之举。
当前,黔江区以实际行动狠抓落实,掀起了发展立体农业热潮。乡亲们祖祖辈辈种植的水稻、玉米、洋芋等传统粮食作物,逐步换成了烤烟、蚕桑、蔬菜、水果、茶叶、花卉、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并采用“长+短”“高+低”“种+养”等立体搭配方式,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这正是黔江区面对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这个课题,所给出的答案。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黔江地形地貌的真实写照。发展立体农业,是由黔江自然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全区地域面积2398.7平方公里,境内大部分地区以低中山为主,有95%是山地和丘陵,剩下5%的河谷平坝与山间盆地,大多数还被用于城市和乡镇建设。这里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不高,先天不具备形成规模化种养殖的条件,决定了农业只能走内涵深挖、集约高效之路。立体农业不以规模竞争为优势,追求精品、优质、特色、高端,很大程度上契合了黔江的地理条件、气候特征、群众意愿,是推动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二选择。
面对山高坡陡、山多地少,产业不兴、腰包不鼓的状况,发展立体农业,是黔江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发展立体农业,我们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来调整粮经比,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效益最好的产业。我们实现了在15度以下坡耕地,改种蔬菜、食用菌等高效作物,15至25度坡耕地,改种中药材、茶叶、精品水果,25度以上坡耕地,旱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林下经济。我们要把因地制宜作为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有效地利用土、水、光、热、气等自然条件,有力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商品率,最终在有限的土地上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发展立体农业,是黔江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择优之选。立体农业实行立体种植和层养、混养等立体养殖方法,建立起多物共生、多层次搭配、多梯级循环的生态系统,能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状,防止土地肥力下降,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甚至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对黔江而言,发展好立体农业,就是坚持了生态理念,就是助推了良性循环,是共同提升了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双赢之策。因此,我们要把立体农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的不断调整,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格局,实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生态和产业双重红利。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演奏出这个时代最为嘹亮的的乐章。黔江紧握立体农业这把金钥匙,正在努力打开产业兴旺的大门。我们一定要锚定目标,坚定信念,久久为功,立足资源禀赋气候优势,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一笔一划写好“三农”新篇章,努力绘就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动人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