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落后村”蜕变民宿特色村

2018-12-25 09:02:51

记者项素兰通讯员叶慧娟

品农家原生态食品、赏“金观音”茶、泡高山“空气浴”……12月12日清晨,几辆外地牌照的旅游大巴停在了兰巨乡炉岙村,大批游客的涌入,让这个静谧的小山村一下热闹起来,也让“龙门山庄”老板季益全一家忙得不可开交。

走进“龙门山庄”民宿,复古自行车挂钟、油画等“小资情调”的装饰品点缀在楼道、墙壁上。“庄主”季益全精心设计的“乡土灶台”“农耕工具展示区”等,供游客体验做豆腐、打黄粿、烧柴火饭的农耕生活。在开放式茶室,四五位游客或看报、或闲谈、或饮茶,尽享乡村慢生活。

见记者来访,季益全打开了话匣子:“村里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来参观旅游,还有大量的艺术家摄影师来采风创作,让我们的农家乐(民宿)经济风生水起,村民们每年的收入都十分可观。”说话间,季益全的手机响了,是乌鲁木齐的游客要订购地瓜粉。

“大家都很难想象,过去的炉岙村却是贫穷和封闭的代名词。”季益全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泥泞不堪的土路……这些犹如一张张黑白照片,铭刻在季益全的记忆深处。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凤阳山的炉岙人,一直靠着山林资源谋生活。但是凤阳山于上世纪70年代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不能乱动,老式“吃法”行不通了,村民们还一度因为这些问题成为当时龙泉有名的“信访村”。

2005年,随着宋城集团投资的龙泉山景区建成对外开放,让炉岙村迎来新生。“这对炉岙来说极具特殊意义,那是改变过去的生存方式,寻求靠山谋生另一种‘吃法’的开始。”季益全说,凭借座落在景区山脚的独特地理位置,山外人不断造访炉岙村,村里瞅准商机,不失时机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

“坐在家里等,客人自己送上门,收入比出去干活还高。”村民季永建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说看到不断涌进龙泉山景区的游客和驴友,就觉得回村发展肯定没错,于是原本在外打工的他,毅然决然的回到村里开起了“农家乐”。开出的第一年,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回报。

渐渐地,越来越多外出种植香菇的村民回来了,外出创业的村民也回来了,他们将挣来的钱投资在民宿发展上。短短几年间,这个不到200人的小村庄,先后开起23家农家乐,成为长三角有名的“农家乐”特色旅游专业村。

在游客量蹭蹭往上的同时,村民们也逐渐意识到“游客口味越来越挑”,“农家乐”也得搞出“升级版”才能获得更多游客青睐。2013年,炉岙村制订了打造“高山避暑度假胜地”的三年发展规划,开始走向民宿的转型升级之路。

随着村庄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原本只能留客吃吃饭的炉岙,成为了都市人休闲养生的胜地,民宿经济也是风生水起。每年夏天,这里的房间就供不应求,其中包房长租的外地游客也特别多。来自上海的葛玉丽是炉岙村的常客,每年暑假她都会来住一个多月,与炉岙的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看到村民忙于接待客人,无暇辅导孩子功课,她还给村里的孩子组织了一个“炉岙暑期读书会”,自告奋勇当起了孩子们的老师。如今,这已成为这位上海来客与大山里的孩子一年一度的约定。

这几年,村民们纷纷将眼光瞄向土鸡蛋、地瓜粉、苦槠干等农副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断推进传统农业“接二连三”产业链延伸。“以前,家里的农产品都是自己吃的,也卖不了几个钱,现在就不一样了。”村民季林发掰着手指头,跟记者算起了今年的收入“成绩单”,现有的土鸡蛋、茶叶全部卖完了,加上农家乐的收入有10多万呢。

在生态悠美的古村里,村民们端起了旅游“金饭碗”,念起了“致富经”。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11月,来炉岙旅游的游客达6万人次左右,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