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让数据成为“真作为”的参考,而不是“假政绩”的帮凶

2018-12-18 15:10:14  来源:中国城市报

政府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奠基石,是国家信用体系的定盘星,也是人民获得幸福感的定心丸。近年来,我国许多领域屡屡出现“数据不真实,政府不诚信”的现象,成为政府推进诚信建设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

地方经济统计数据造假,谎报成绩。政府诚信实质是政府公职人员的诚信,尤其“领导干部讲诚信”是政府诚信的前提和保证。可在指标考核的压力之下,“数字出官员”的潜规则导致了“官员出数字”。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内蒙古、辽宁等地均被查处统计违法案件,有的要求企业按其指定的数据进行填报,有的经济项目的统计数据虚报程度超高。一旦政府的统计数据随意膨胀、注水造假,企业所获取的市场导向信号就会失真,管理部门据此做出的决策就会失误,国家获取经济社会发展信息的渠道就会失效。

环保督察“回头看”,监测数据造假屡禁不止。一些地方政府在利益的支配下甚至玩起“猫鼠同盟”的套路,在环保问题上突破底线,继续走“不治污预防,只动监测数据”的旧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对污染行为避重就轻,出现“我走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短视化和功利化做法,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和政绩资本,甚至是表面上环保口号喊得震天响,背后却为污染行为站台背书。环保监测数据是环保监察和治理的源头和依据,数据的污染,比环境的污染更为可怕。环保监测数据造假的行为,不仅干扰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侵害了公众的健康和环境利益,还严重损害了政府和环保部门的社会诚信度。

数据脱贫,困难群众“被小康”。大数据可以助力精准脱贫,但同时要注意一些地方出现“数据脱贫”现象。比如,在一些贫困县,有的扶贫政策不精准、不落地、走过场、不务实,名义上产业扶贫,实质弄虚作假;有的贫困县“造盆景”“垒大户”“巧算账”,在贫困农户的收入数据上动手脚,随意编造,靠数字脱贫……如此弄虚作假的惠民政策,如此流于形式的“面子工程”怎能经得起考验?精准扶贫的背后依赖大数据作为重要参考,关系着脱贫政策是否有效,唯有精准的数据才有精准的扶贫。

数据造假是政府不诚信的典型表现,危害极大。而究其根源,在于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政绩观的严重跑偏。政绩观是否端正决定着数据是否真实、政府是否诚信。错误的政绩观,使虚名招致实祸,导致信息失真和市场失灵,政府决策失误,诚信度降低,还会因此造成政府行政资源和管理成本的巨大浪费;从领导干部自身修养角度看,会诱发其懒政、务虚和投机的心理,助长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之风。正确的政绩观应该以人为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既是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公职人员政绩的根本标准。真正的政绩,不是靠虚报的数据一夜之间妆点出来的,而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干出来的。

以数据真实撑起政府诚信,政绩观的转型至关重要又任重道远。在加强政府公职人员诚信道德教育和党风党纪建设的同时,根本之策还在于法治的健全和制度的严明。建设政府诚信的进程,实质就是实行法治政府的过程。应以法律武器打造正确的政绩观,以“造假必严惩”和“终生也追责”的常态化机制倒逼公职人员确立诚信观念,以法律问责的形式将外部压力转化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使每一位公职人员都能感觉到头顶似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数据成为“真作为”的参考,而不是“假政绩”的帮凶。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