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贵阳白云:“引资+引智”带动香菇基地发展步入正轨

2018-12-03 11:16:41  来源:贵阳日报

近日,贵阳市白云区沙文镇蒙台村香菇基地大棚里,和技术指导员一起给菌棒增氧上架的村民李德琴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作为村里的精准扶贫户,她已经在香菇基地大棚工作了近半年了。

“从今年6月底来的,做一天得100元,主要就是搞香菇菌棒装包、栽种、穿孔、采摘之类的事情,每天上8个小时班。”现在的李德琴已经成了半个种香菇的“专家”。由于家里有需要照顾的病人,在这里工作,不仅离家很近,每个月还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她觉得“很感恩”。

蒙台村位于白云区沙文镇北部,全村220余户820余名村民中,有18户精准扶贫户。过去,跟大多数乡村一样,蒙台村村民收入来源单一,年轻的就在城区打工,留在家的大都种植水稻包谷等传统作物,村集体也一直没有固定收入。

2013年起,蒙台村配齐配强村支两委班子,进家入户听意见,在区农水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经多方考察,结合辖区实际,开始尝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里引进种葱大户带动村民发展香葱产业,220余户村民几乎家家参与,3年多过后,全村的发展香葱种植面积近千亩,人均可支配收入达近万元。

2016年下半年,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蒙台村又以生态蔬菜基地为目标,提出了发展香葱、香菇、香菜“三香”产业,并开始建设香菇(食用菌)基地。依托农村“三变”改革,全村包括精准扶贫户在内的村民通过土地或资金入股,成立蒙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于2017年下半年建成占地50亩、近40个大棚的香菇(食用菌)种植基地,购进7万余个菌棒,试种了10个大棚。

“头年效益不太好,毛收益只有10多万元。”蒙台村村支书朱春恩说,村支两委和合作社一起“摸着石头过河”,虽然知道这条路的方向没有错,但具体到执行推进上还是遇到重重困难。

当时正在蒙台村承包土地发展苹果桃种植的贵州松树湾生态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俊豪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与村里协商投资香菇产业,并由公司提供经营管理技术,负责规范基地管理运营,提升产品品质,做大做强品牌。

“现在我们有专门的生产技术总监,菌棒自己生产,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配比,营养成分比购买的普通菌棒强,成本也更低。”朱俊豪说,此外,香菇种植基地还重新制定了经营管理制度,并对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调整和规范。“品质方面,现在出菇需要经过两次称重,采摘进库、出库均要称重。我们还建立了询价问价机制,尽量与合力超市等商超进行合作,形成稳定供货渠道。”朱俊豪说。

“公司可以帮助我们规范经营管理,技术专家可以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朱春恩说,以“合作社+公司”的模式来管理运营,村里的香菇(食用菌)种植基地发展逐步走上正轨,40个大棚全部投产的话,预计可实现年产香菇100万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