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讲述新农民的“双创”故事

2018-11-30 11:45:08

为农业生产提供“滴滴”服务

北京农田管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余洋

我的教育背景是理工科,有十五年的军旅生涯。作为80后的一员,生逢改革开放,见证很多产业革新,如今要说最吸引我的职业,儿时看不上的农业,却成了时下令人向往的“黑领职业”。

当数字经济撞上了中国强农富农时代,我投身到了这个新的信息科技的用武之地。我们认为,中国农业正在经历一次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市场上会出现一批专门以服务种粮农户、提供专业服务的组织,就像淘宝连接了消费者和商家,滴滴连接了出行者和司机一样,“农田管家”就想做连接种植户和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之间的互联网平台。2016年,农田管家成立了,我们的愿景是:重新定义农业生产。

初始阶段,农田管家的“滴滴”模式——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共享平台应运而生。在平台上,飞手端、机手端类似滴滴的司机端,聚集了一大批拥有农机或无人机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客户端则相当于滴滴的乘客端,通过农资商务链和当地的服务站,大小农户纷纷汇合而来;供需双方可以通过农田管家平台在线下单、接单、支付,直接在线上匹配完成订单。

还记得我们平台的第一个用户,襄阳种植大户李坤明。现在是我们的资深用户,三年来他的地都是我们服务的,对我而言,服务他不仅是订单和收入,更让我看到由于各种方言的隔绝到零障碍的沟通。

我认为,通过社会化服务,种粮这件事真的可以实现农民的梦想。机器带来的效率提升可以明显降低种植成本,而互联网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进步,则进一步打破了种植规模的限制,使单个农户可从小地块解放出来,管理种植数倍到百倍的面积,由此而带来的收入增加是对农民最明显的收益。

如今我们的很多用户平时生活在乡镇县城,在手机上操作农活,关键时候到田里巡视。农民是一群从未被人服务过的人,当有人真心诚意服务他们,他们就会特别感念,比城里人被服务的幸福感大得多。这就是新型职业农民的缩影,他们给我的灵感和养分是最扎实和新鲜的。

当下,我们正式启动数字农业管理平台,从依托资源调度的细节服务到依托实时数据的协作服务,从服务劳动力到服务生产规划,增加了订单种植和供应链金融,从而为企业化新农人、职业农民,提供全程闭环服务。一方面,对农户而言,“耕种管收运加销”都在这一个平台解决了;另一方面,所有资金在闭环内去流转,对收购企业、金融方来说,则是获得了重要的保障。

未来我们希望成为一个农业大数据智能决策平台,基于平台上的用户、数据以及相关落地场景,支撑起各种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应用,真正与产业的上下游共筑数字农业新生态,进而联动到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达成农田管家“重新定义农业生产”的美好愿景。

三年的创业在互联网圈可能已算不短,但在农业这个有着几千年渊源的行业,实属沧海一粟。要想立足这片沃土,“黑领人”不能短视,不能浮躁,不能离开土地和乡村,要踏踏实实为农服务,做好新农人的好管家。

麦秸生金拓领致富路

内蒙古多伦县自然轩工艺品工作室总经理杨丽丽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多伦县,这里因庙而兴、因水得名,四季分明、风景如画。我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至今还记得收割后的莜麦秸秆被随意地丢弃在田头的情景。

大学毕业后,作为一名北漂,我在北京闯荡了三年,一直从事教育行业,当时我以为人生的归宿可能就是这样吧。但我时常思念家乡的山山水水,回草原、回家乡是我难以磨灭的念想。

2016年,我有幸结识了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芦俊侠老师,从芦老师那里,我看到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画,在欣赏、赞叹艺术美妙的同时,更惊叹这些艺术品的原材料竟然是莜麦秸秆。想想家乡那么多莜麦秸秆被丢弃、焚烧,心里当时就迸发了回到家乡,去变废为宝、学画创业的激情。于是我拜师学艺两年,然后返乡创业,开办了“自然轩工艺品工作室”。

创业初期,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回到农村,大家也不相信麦秸秆竟能变成艺术品,一下子我的麦秸画成了“冷门”。面对困难和压力,我硬要做出个样子来。经过潜心创作,我把家乡的草原风貌、蒙古人的生活日常,用麦秸画逐一展现出来,既精美漂亮又饱含寓意,很多到乡村旅游的朋友都喜欢把它们带回家。

慢慢的市场被打开,我的麦秸画供不应求了。很多村民主动要求加入我们。我们现在除了收购乡亲们的秸秆外,还累计培训了30户贫困户,教他们掌握一门手艺,获得一份有尊严的收入。他们中大部分是40岁以上的中年女性,每月能额外增收1500-2000元。

充盈天地间的麦香,从田间地头、农民手中飘进了艺术的殿堂。让更多农民致富有路、致富有为。我的心里暖暖的,扎根泥土、绽放青春的过程是无怨无悔的。

与此同时,家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把麦秸画做成旅游产品后,却面临线下推广和销售局限性。作为一名“90后”,我就跟随当下短视频的热潮,运用新媒体去传播家乡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也把更多创意、创新元素加入其中,通过古老的工艺反映现代生活,把小小莜麦秸秆中承载的农耕文化永远传承下去。目前,我们的作品已行销广东、上海、北京、天津、湖南、四川等地,来自快手的线上订单每天都有很多。我的目标是“麦香飘四海,工艺达三江”。

未来我们在工艺上将精益求精,丝缕求细、点滴求新,既遵奉传统,也紧跟时代,不断提升这一悠久文化的艺术品位和市场地位。在万物互联时代的推动下,让我们的麦秸画走进千家万户。

最后我想说:归来是最美的旅途,沿着熟悉的路,印着惦记的人,把快乐带回家,回家的路就是最美的风景。

做回乡创业的拓荒人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党总支书记张明富

我是来自贵州省遵义市凉风沟的农民,1980年因家庭贫困,只能走出大山去打工,也成为了村里第一个走出去的打工仔,当时我就发誓,有朝一日要回来与乡亲们一起战胜贫困共同致富!

赶上改革开放好政策,外出打工11年后,我选择了返乡创业,在我们当地的城里做生意赚了300万元。个人确实致富了,可家乡凉风沟却成了当地能人都“弃而远之”的穷乡僻壤。于是我就下定决心,要回农村做点事。

听说我要到回去开工厂,朋友们都来劝我:“你在沿海打工或像现在这样在城里创业,我们都赞成。若要开厂就在城里买块地修厂房,即使产品不挣钱,土地和厂房都会增值,都能分享城镇化的发展红利。而要是把全部资产投到农村,每投一块砖都会贬值,融资这么难,我们为你担忧啊!”

面对当初的誓言和亲友的质疑,我逆势而上,做了第一个下乡创业的拓荒人。我看准了农村与城市广泛联系的市场,在城里保留了仅有的68平方米的住房,将全部身家、一分不留的投向了贫困农村。修厂房建基地,决心用自己终身的奋斗成果,颠覆“农村不能开工厂、农村没希望、农民无法富”的印象。

1998年,我创建了贵州梦润化妆品厂,填补了贵州没有一家高档日用化妆品厂的空白;2005年建起了贵州梦润鹌鹑公司,参与起草和制定鹌鹑养殖地方标准,获专利30多项,成了国家级鹌鹑标准化养殖示范区;2015年,与茅台集团合资成立了贵州张明富生态农业公司,用野生猪草、玉米和“煮熟了的泉水”喂养“梦润还原土猪”,为市场提供环保健康猪肉;成立了张明富旅游服务公司,指导帮助农民改建农家民俗旅馆和乡村特色餐馆;成立了遵义梦润红色传承培训中心,现在每年有来自30多个省、市的干部和创业者前来观摩学习,人数达3万多人。

梦润下乡创业已经滚雪球投入固定资产过亿元,在项目还没有达产的情况下,就有大批走不出村的“老弱”劳动力获得较高工资,迅速脱贫致富。公司现拥有产业员工120多名,解决了2000多贫困农民生活难题,带动3万多农民增收。20多年来,从梦润创业走出去“自立门户”的已有一千多人,年创收50万以上的200多人,产生了巨大的蝴蝶效应。

现在我下乡创新创业的产业基础越来越牢,我女儿张丽鈜拿到留学读研通知书时,毅然决定加入下乡创业扶贫、振兴乡村的队伍,几年锻炼也让她当选为梦润联合党支部书记,吸引了一批愿奉献的年轻人下乡联合创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指出:“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坎上,给了我们下乡创业者极大鼓舞。我一定牢记总书记的教诲,把贵州梦润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园区平台建设地更加完善,为乡村振兴继续提供实践经验,做一名引领新时代潮流的下乡创业新农民。

“打工第一县”变身“双创”典型县

四川省金堂县常委钟成基

金堂县是四川省成都市百万人口大县,曾是全国有名的“打工第一县”,到省外务工人数最高达17万人。在带来劳务收入的同时,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也不断凸显。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人数呈减少趋势,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带着技术、资金等返乡创业。

金堂县通过政策引领、人才培育、平台搭建、模式创新等措施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上山下乡、进村入沟、到街驻园”,形成了一条条科技创新走廊、一座座林业经济山、一道道农旅产业沟、一条条返乡创业街区、一个个农产品牌村、一片片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农村创业创新景象。争创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基地(园区)2个,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双创工作多次得到国家、省、市相关部门领导的肯定。

通过强化组织引领、加大政府扶持、选树创业典型的方式,为外出务工人员优化政策支持,营造乡村振兴的新氛围。

同时,金堂县还重视科技创新助力,同国内一流的农业院校合作,建成省级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23个,成果转化载体36个,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体系;通过构建培训师资多元、培训方式多元、培训层次多元、培训对象优化、培训对象管理、培训课程设置六个维度的“六创新”模式,因人而异、因产业而异、因需求而异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6万人次,培训、选拔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3300余名。

截至目前,全县建有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主体的农业创业创新基地1904个,聚集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农业科技人员、大学生等创业主体近2万人,带动农户就地就近就业近10万人。

培育农村“双创”的“新希望”

新希望集团常务副总裁、首席运营官李建雄

2017年6月,新希望集团作为全国唯一农业龙头企业入选第二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依托农牧食品行业的全产业链布局,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发挥技术、人才、金融等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六位一体,一心多园”的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建设多个新农民培训基地、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精品示范园。

刘永好董事长在2017年11月召开的首届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上,提出了培训10万名乡村技术员的想法与计划,得到了与会领导的肯定和鼓励。

10万新农民培训计划,旨在依托新希望36年扎根农业的深厚积淀,联合一批企业家,发挥资金、市场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利用5年时间,公益培训10万“绿领”新农民,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增强乡村振兴新动能。

我们已经培训了2万余名新农民。集团依托自有的新希望产业学院,通过线上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动员具备条件的各经营单元和分子公司,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训练,同时积极参与农业农村部组织的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承担“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等培训任务,目前已先后在山东、四川等25个省市累计完成了2万多人的培训任务。

新希望集团还成立了首期规模1000万的“绿领公益慈善基金”,制定了“新希望绿领奖”奖励计划,其中出资300万元用于表彰奖励农业农村部评选出的农村创业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村级信息员代表,大力营造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社会氛围。

ET农业大脑:产业升级新引擎

阿里云农业智能中国区业务总经理郑斌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曾表示,未来五到十年阿里将聚焦三个主要战场:全球化、农村战略、云计算和大数据。

在阿里的农村战略中,阿里云通过技术践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普惠的指导思想,为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ET农业大脑”就是阿里云在农业领域重要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自主可控、全球输出的农业人工智能系统。它主要围绕产业的核心——种养殖,打通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为农业的升级提供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上游环节包括土地的供给与流通、育种、肥料、机具等;下游包括农产品的初加工、深加工、销售。伴随着整个产业链的还有仓储物流和供应链金融。这些环节正好可以对应到阿里的电商、物流、金融的服务。

ET农业大脑由“一二三”体系组成,即一个大脑、两个半脑、三个服务。其中左右两个半脑分别是智能农事和智能供应链协同,三个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政府、农企、农户。ET农业大脑能够为政府提供宏观分析、智能监管、精准扶贫的功能;能够为农企提供精准农事、降本增效、社会责任的功能;为农户提供标准化服务、供应链对接、脱贫补助的功能。

目前,阿里云ET农业大脑已经应用于种植和养猪上,同时,还与西安市政府合作共同打造“互联网+脱贫”的新模式。

现在的脱贫模式主要以“政府+合作社+贫困户”为主,而与阿里云合作,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创新。同时,通过阿里云ET农业大脑的右半脑,还可以实现与阿里生态力量的对接,能够对接电商、金融的服务,从而打造生产力升级、销售模式升级、金融合作升级的新三位一体的“互联网+脱贫”模式。

壮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

北京吉奥金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段然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对此,我归纳了四点新形势下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吉奥植物工厂项目利用计算机对植物生育的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以及水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设施内植物生育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省力型生产,是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植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植物工厂1亩地产值相当于传统农业的60亩,并且可实现生产的蔬菜无公害、免基质、无农药、绿色有机。

二是实施产业融合,打造示范园区。农业嘉年华项目是以服务市民、富裕农民为目标,搭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农民增收的好平台。以北京农业嘉年华为代表的都市农业升级版,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项目已在全国多地兴起。除此之外公司还规划设计了多个国家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等项目。

三是推进金融支持,凝聚强大合力。由北京吉奥联合成立的产业发展基金,旨在为企业及农户解决项目开发过程中融资难题,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加强协同关系,打造产业与金融结合的完整商业模式,加速企业同资本市场的融合。

四是加强人才培训,提高能力素质。由北京吉奥成立的乡村振兴学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并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关系重建等方面开展研究和试验并形成可以推广应用的成果。

创新驱动罗汉果产业升级

吉福思(中国)罗汉果有限公司总裁蓝福生

人们都知道,上帝赐给桂林两件非常珍贵的礼物:一件是“搬不走的桂林山水”,另外一件是“应该带走的东方神果——罗汉果”。全球罗汉果商业化种植的面积中,中国占100%,广西占85%以上、桂林占75%以上。

近20年来,随着对罗汉果研究的深入,发现罗汉果新的效用更为广泛、价值更高。罗汉果中的有效成分甜苷V是零热量、纯天然的甜味剂,其甜度为蔗糖300倍,可代替糖用于饮料、食品、乳制品等;同时还可以作为食品原料起到增味/调味的作用。

2001年我创立了桂林市大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从事罗汉果基因资源收集、选育种和组培脱毒苗的生产和推广种植等工作,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研究。公司先后选育并登记了4个罗汉果新品种,发明了“罗汉果组培脱毒苗生产技术”,目前种苗推广种植份额占30%以上;同时开发了“罗汉果喷雾授粉技术”,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项;积极推广“罗汉果标准化种植技术”,近5年推广面积近8万亩;彻底解决了困扰罗汉果产业的品种退化等问题。

2004年,我创办了中外合资的吉福思(中国)罗汉果有限公司,打通了罗汉果的全产业链。至今,吉福思公司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球罗汉果专家与领导者。

吉福思一直注重将创新作为驱动力。作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公司已经打造了一支由国内外育种、农艺、植物提取、食品加工等方面人才30多人及长期外聘15名专家组成的研发创新团队,近年来取得30多项研发成果。作为国家级引智示范基地,公司近5年先后引进国外专家30多人次,开展罗汉果新品种培育、新产品创新研发、工艺优化等研究。

与新农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江苏沃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烨

江苏省沃田集团是一家蓝莓全产业链覆盖、并在新三板上市的公司。多年来,我们围绕“蓝莓兴三产、三产饶蓝莓”的发展方向,积极流转土地扩大经营规模,目前公司蓝莓基地规模共1万亩。自2015年起逐步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与北京奥瑞金和汇源果汁联合,推动蓝莓产品研发,已有蓝莓纯汁、蓝莓浓缩汁、原料基酚、花青素萃取、蓝莓果干五条生产线,年处理蓝莓原料2万吨,已形成集组培育苗研发中心、蓝莓种植基地、冷链及深加工中心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企业。

公司自2010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与新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度共享发展的理念,将共享经济的理念运用到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中,构建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效益三者结合的蓝莓产业共享平台,与“新农民”和“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共享蓝莓产业发展红利,实现相互融合。

一是免费提供技术。加强与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合作,培育出谱系纯正的蓝莓苗木给当地农民使用,全程进行免费技术指导,后续进行保底价收购,带动周边农民开展蓝莓育苗、种植,规模已过万亩。

二是提供就业岗位。充分利用公司近3万平方米的蓝莓深加工车间,每年提供长期工作岗位700多个,临时性岗位峰值达3000多个。

三是支付土地租金。每年直接向农民支付土地租赁费达1200万元,截止到2018年已累计支付农民薪酬和地租超过人民币1.2亿元。

四是帮助企业解决发展瓶颈难题。响应政府倡导,主动承担农业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计短期利益得失,在保鲜、加工、资本运作等方面与相关企业深度对接,帮助突破发展瓶颈。

本栏目内容由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提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