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有了温馨的家——榆林市榆阳区“医养结合集中养护”改革助力精准脱贫

2018-11-29 11:59:33  来源:中国社会报

“共产党的好政策都体现在我身上了。”“感谢党,感谢政府!”“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这十多年来,我做梦都没有想过还能自己坐起来外出晒太阳。”……11月22日,当记者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老年护理院见到自如地操控着电动轮椅、匀速地在楼道自主穿行的50多岁的鱼河峁镇特困人员尹买旺时,他拉着记者的手兴奋地讲述入住护理院两年多的感受。“之前,他已双下肢完全截瘫19年。”负责护理他的护士长高媛插话说,“他2016年11月入住护理院后,通过院里医护人员精心照料及手术取出钢板,康复师为他进行截瘫肢体综合训练、关节松动术训练、微波气压疗法等康复治疗,双下肢肌肉萎缩及腰部僵直症状明显改善,全身压疮也已全部治愈。如今,他可以完全坐起,并依靠轮椅自主行动。不仅如此,他还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患小脑萎缩的小春霞的生活起居的工作。”

尹买旺只是榆阳区享受“医养结合集中养护”政策的众多失能、半失能人员中的一员。

“榆阳区现有农村特困人员861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近24%,其中,完全失能49人,半失能133人,占农村特困人员总数的21%。这一群体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失去或者部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也是精准脱贫的难中之难。”榆阳区民政局局长郭锦飞告诉记者,“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坚持将政府兜底与社会养老相结合,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全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依托高新医院老年护理院开展就医就养式供养,率先在榆林市探索开展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医养结合集中养护’助推精准脱贫试点工作,不仅解决了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综合养护和医疗保障难题,而且为进一步研究制定低保和一般贫困家庭失能成员的具体托养措施打好了基础。”

聚焦兜底脱贫最大难点

破解综合养护难题

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榆阳区有兜底保障的失能贫困人口870多人,多为重残、重病及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失能、半失能兜底保障对象已经失去或部分失去自理能力,且多数时间为带病生存,对医疗、特护依赖程度更高,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护与康复治疗在需求层面已经高度叠加、在服务层面已经很难分开,但受传统养老、医疗体系分割局限,养老机构的医疗、特护能力明显不足,医疗机构也无法满足日常养老需求,如何从根本上破解他们医、养、护共需下的综合保障难题,确保他们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实现高效兜住、有效兜牢,成为兜底脱贫最大难点。

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精心筹备的基础上,2016年11月,榆阳区大胆改革探索,充分利用民办医疗机构管理机制灵活的优势,许可辖区的榆林高新医院设立一所民办医养机构——榆阳区老年护理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全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依托区老年护理院开展一站式医养服务,在全省率先开展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医养结合集中养护”试点,其医疗、养老模式可随时就地切换,不仅使这部分扶贫对象的基本生活照料需求得到很好满足,还得到及时可靠的疾病诊疗和逐步康复。

“榆林市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城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55.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6.2%,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60万人。截至2017年,全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达4万多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7%。全市失能、半失能群体养老已成为刚性需求。”榆林市民政局局长温建刚说,“榆阳区开展的‘医养结合集中养护’试点工作,健全完善了政府养老服务体系和医院医疗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政府服务职能,这一模式探索出了提升失能、半失能人员医养服务质量的新途径,有效破解了医养共需人群的综合养护难题。”

医中有养,养中有医

医疗养老模式随时就地切换

榆阳区民政局与榆阳区老年护理院签订《榆阳区老年护理院收住失能、半失能兜底保障人员协议》,将全区失能、半失能人员依托该院进行就医就养式养护。

如今,榆阳区所有失能、半失能兜底保障对象都可根据个人申请、经乡镇政府和街道办审核、区民政局核准,在签订三方协议后入住老年护理院。目前,老年护理院已收住失能、半失能养护人员140名,其中,特困供养人员52名、家庭托养人员88名。

和尹买旺一样享受到医养结合模式福利的还有马合镇补浪河村的刘宝元,17年前,他因感冒发热引发脊髓炎,导致胸部以下失去知觉。他唯一能做的运动就是爬行,就连睡觉也是在下巴处支撑一个大枕头,用趴着的姿势入睡。2016年12月,刘宝元通过榆阳区民政局与高新医院联合入村筛选后,入住榆阳区老年护理院,每天都能正点吃上饭,还有专业的康复师为他做针灸理疗。“过去每天只能趴着,在医院的治疗下,我现在终于可以翻身了,晚上还可以躺着睡。很庆幸赶上了好时代,感谢政府为我做出的一切。”刘宝元激动地对记者说。

“榆阳区‘医养结合集中养护’工作,通过建立规范的入院审批流程、精细的医养服务标准、高效的费用结算机制和多元的监督指导机制,形成管理标准、服务优质、运行顺畅的兜底保障新模式。”郭锦飞告诉记者,“医中能养,养中能医。从入住起,不仅早期进行健康普查和档案建立,而且可以小病及时发现、及时防治,大病及时抢救、及时康复。”

“‘医养结合集中养护’模式区别于单纯为养护人员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传统养老服务方式,它从失能、半失能人员的综合养老服务需求着手,可以为其提供全面、周到、个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榆林高新医院党委书记李源介绍说,“老年护理院现配设床位150张,并配有专业的老年护理、医疗、康复及生活服务设施和36名专职医护人员,每3名失能、半失能养护人员配备1名专业老年护理员,还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为入住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生活照护、精神心理慰藉、文化活动、健康咨询检查、疾病诊治护理、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一系列综合养护服务。具体工作中,根据养护人员健康和自理能力情况,相应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实行灵活动态管理,正常情况下由护理员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一旦发生疾病,随即就地转入医疗模式,由责任医生和护士对其进行专门诊治和分级护理。”

深化改革扩大覆盖面

完善制度体系提升供养质量

今年,榆阳区在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医养结合集中养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此项扶贫改革创新工作,将医养结合集中养护对象从特困人员拓展到其他符合养护条件并愿意承担自负费用的低保和一般贫困户家庭,将承接机构拓展到所有符合相关资质条件的社会化医疗或养老机构,出台县区级层面的《榆阳区失能半失能兜底保障对象医养结合集中养护管理办法》,配套下发实施意见,修订完善服务协议,全面明确和规范了医养结合集中养护的相关权责义务和养护行为,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和保障制度。

“护理院现有30多名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具有老年护理职业资质的专业护理团队,护理员都持护理员证、护士证及健康证‘三证’上岗,专业医生、护理人员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兜底保障人员提供医养融合服务,有效保障他们的医疗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李源说。

2017年初,榆阳区还依托高新医院建立老年护理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面向全省培训老年护理人员2000多人次,提高了护理员的职业素质和护理服务水平,实现了全区所有养老机构护理人员100%持证上岗。

郭锦飞表示,下一步,榆阳区还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依托全区现有的医疗机构,继续扩大医养结合集中养护覆盖面,力争在二至三年内,把全区所有有集中养护需求的失能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有效的社会兜底保障。

“榆阳区‘医养结合集中养护’改革工作运转顺畅,效果明显。在没有增加政府政策外支出、没有增加财政负担、在相关养老和医疗费用完全可控的情况下,打开医中带养、养中带医、优质高效、安全健康的兜底保障养老服务新局面。”温建刚说,“不仅彻底破解失能、半失能兜底保障对象的精准脱贫难题,而且医养机构在保本微利的前提下,通过先行承接政府部门的保障性医养服务,获取了相关政策支持和行业业绩,给他们承接家庭托养服务的主体经营带来产业拉动效益,达到政府、医养机构、兜底保障对象三方多赢的效果,形成医疗康复、机构养老与精准扶贫相融合的扶贫新模式,为兜底脱贫和健康扶贫工作找到政府向社会主体购买医疗、养老服务的新路径。”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