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民宿短租迎来利好,制度建设不能滞后

2018-11-22 10:00:24  来源:澎湃新闻

今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在进一步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方面,分别对旅游、文化服务消费领域放宽准入进行了部署。《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发展租赁式公寓、民宿客栈等旅游短租服务,这为民宿、短租等行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利好。

今年十一长假城市民宿走俏。假日期间,途家民宿订单量比去年增加5倍,小猪短租订单总量创历年新高,增幅超过5倍。非标住宿增长意味着人们出行消费多元化与议价能力增强,并推动民宿短租进入快速增长周期。民宿短租行业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共享住宿市场交易规模约145亿元,比上年增长70.6%。以往游客短途和短期出行多选择酒店,随着城市民宿与共享短租的发展,游客对于民宿的需求大大提高。

按照《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标准,旅游民宿是指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短租市场的在线共享逐渐成熟,改写民宿的主客关系。共享短租导致民宿产权结构发生变化,房东、短租平台、租客三方关系构成城市民宿运作模式,民宿人文体验以及“家庭氛围”与以往民宿界定有很大不同。作为新兴的住宿业态,很多问题值得业内思考并制定对策。

无疑,《实施方案》提出的鼓励发展租赁式公寓、民宿客栈等旅游短租服务政策将给行业带来巨大影响。目前,我国闲置的房源超过6500万套,一旦这些闲置房源进入城市民宿体系,将成为促进共享经济以及消费增长新引擎。与此同时,对于城市民宿存在的制度设计漏洞与监管缺失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发展租赁式公寓、民宿客栈等旅游短租服务尤其需要思考民宿短租行业面临的新问题:

一是城市民宿对房屋属性的改变。一些城市禁止“住改商”,这就意味着一大批住宅小区民宿无法拿到合法的工商执照。还有一些地方由于土地、规划等原因无法办理证照。根据浙江湖州去年对全市民宿进行的调查,只有不到5%的民宿完成了消防审批手续,其他合法的审批手续就可想而知了。这些游离在制度灰色地带、靠打“擦边球”的民宿,今后恐将失去生存土壤。

二是监管缺失。城市民宿由于没有民宿主人直接参与,无法套用旅游民宿的主客关系,难以成为旅游民宿的法律关系主体。但如果依照旅馆酒店业获得合法身份,民宿就要被视为特种行业,必须取得公安机关颁发的特种行业许可证。目前,旅馆业特种行业许可证核发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实施,申请时需提交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公安消防部门出具的消防验收报告书、《卫生许可证》等。对于很多城市民宿来说,这些可能都是迈不过去的坎儿。对于网红城市来说,租客需求量大、租户密集,消防是一个大难题。

三是共享短租三方信息的不对称。去年一位杭州市民将婚房短期出租,结果房内物品被租客洗劫一空,其中有短租平台信息审核不严问题,也有信用制度不完善以及经营主体不合法问题。平台以及入驻的商家、房东发布虚假评价信息,会误导租客选择。尽管途家、爱彼迎、小猪短租等平台禁止“刷单”等滥用平台评价机制的行为,但虚假评价仍然难以消除,这就导致了供需信息不对称。

《实施方案》将租赁式公寓、民宿客栈等旅游短租服务发展置于旅游领域,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未来,民宿、短租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监管与制约机制。笔者认为,以下对策或可为行业借鉴:

一是对民宿短租业进行严格管控。民宿经营者需向所在的地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申报,民宿的代管经营公司、中介平台都需要申报登记。民宿必须设置与酒店相同的消防设备,同时强制短租平台取消未经申报批准的房源进入渠道。学习日本等国的经营手段,实现民宿标准化经营,以保证租客的安全、卫生和良好的住宿体验。尤其是对原本处于灰色地带的无证民宿,要坚决予以清退。

二是完善社区自治。鉴于目前城市民宿涉及居民安全以及公共资源的占用问题,关于设立民宿的决策应该有社区代表参与。建立社区自治需要对民宿房间数、建筑面积、房屋装修等内容进行决策与监控。对不符合安全标准以及超出规模的要进行限制。此外,还要处理好民宿业主、社区以及中介平台的关系。

三是推动数据库建设。改变民宿业信息不对称状况,应建立数据库并及时发布相关数据,一方面便于行业管理,便于监管部门掌握经营者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有利于租客降低搜寻成本,进行科学决策。

四是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双管齐下。政府可依照全域旅游的综合监管方法,协调整合旅游、公安、消防、工商、环保、城建、交通等职能部门力量,避免政出多门。同时,发挥民宿行业协会规范和制约作用,使其在评定民宿等级、建立奖惩机制、推动诚信经营方面有更大作为。

来源:中国旅游报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