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浙大举办金庸追思会 先生最喜别人喊他“大师兄”

2018-11-22 10:00:18  来源:钱江晚报
原标题:在浙大,先生最喜别人喊他“大师兄”

11月20日下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举办了对金庸先生的追思会。浙大校长吴朝晖等近40人参加了追思会。

金庸与浙大老校长竺可桢曾有交集,1949年,他一边在《东南日报》做记者,一边攻读浙大的研究生。当时金庸对外国文学有兴趣,和竺校长曾长谈一个多小时。

按浙大当时的规矩,读研究生须交一大笔学费,而金庸的经济能力实在不行。竺可桢告诉他:“一个人求学问不一定要有学位,在哪里都可以做学问。”金庸后来回忆,竺校长的这句话给他很大启发,这是浙大给他的教诲。

1999年,浙江大学聘请金庸担任人文学院首任院长,“大师兄”是金庸最喜欢听到的称呼。在很多场合,他把浙大学生亲切地称为“小师弟、小师妹”。金庸曾说:“我喜欢年轻人,每次看到他们在黑板上写着‘欢迎大师兄来讲课’,我就很开心。”

吴朝晖在追思会上说,金庸先生担任人文学院院长期间,对浙大人文学科的发展倾注了极大心力,他以自己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巨大影响力,在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声誉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无可替代的作用。

浙大人文学院的吴秀明教授曾与金庸有过交往,他在纪念文章中形容金庸有五副“面孔”,即五种“身份”——文化名流、政治活动家、新闻工作者、武侠小说家、浙大人文学院院长。“谈起金庸来,多少给人以‘说不尽金庸’之感。”吴秀明说,“他的文字充溢着中国元素、汉语魅力和金氏印记的创造性与想象力,由此,在给人们带来极大观赏性的同时,对推广和扩大中国文化与汉语魅力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1993年,金庸受邀来浙大,时任浙大中文系主任的徐岱负责接待。在徐岱印象里,金庸是一个平易随和的人,“第一次见面时,他便提出,不要叫他大师。”

徐岱在回忆文章中提到,“我们与先生一起在西湖边与众多朋友相聚,当大家尊称他‘查先生’时,金庸先生笑嘻嘻地表示:既是好朋友聚会,就不必这样称呼,应该以师兄弟、师姐妹相待。” 本报首席记者 王湛

本报通讯员 刘苏蒙 柯溢能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