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房地产经纪公司出售房屋,个人信息却被该公司员工冒用办理居住证。今天上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一审判决被告北京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及其前员工构成共同侵权,判令二被告赔礼道歉并连带赔偿被侵权人赵先生经济损失10万元。随后,朝阳法院发布15年来个人信息保护民事案件审判数据,数据显示,六成以上个人信息侵权涉及三种以上信息同时被侵害,手机号、家庭住址是“重灾区”。
委托售房个人信息遭冒用
因委托出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清河营东路的一套房屋,去年4月,赵先生与链家公司签订《房屋出售委托协议》,并将身份证、房产证复印件等资料提交给链家公司的经纪人杨某等二人。当年9月,赵先生到派出所办理北京市居住证,却被告知自己的房屋已经由承租人办理了北京市居住证,无法再次办理。因房屋从未出租,赵先生当场提出异议,民警遂将已办理居住证的相关手续出示给赵先生,赵先生这才得知原来是链家公司的员工宋某利用职务之便,盗用其身份证、房屋产权证复印件等个人信息资料,并伪造了租房协议等,骗取公安机关为宋某本人和妻子办理了居住证。
经核实,赵先生了解到,相关证件是经纪人杨某提供给宋某的。赵先生提出异议后,当年9月4日,宋某办理了北京市居住登记卡的注销手续。赵先生认为,链家公司作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疏于管理使得员工有可乘之机,利用职务之便侵犯其民事权益,行为性质和社会影响恶劣,故将链家公司、宋某、杨某诉至法院,要求三被告公开赔礼道歉,索赔经济损失10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20万元,并要求删除个人信息。
朝阳法院经审理认为,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宋某非法使用客户个人信息的行为构成民事侵权,杨某明知宋某非法使用的目的,仍提供信息的行为构成共同侵权。杨某的侵权行为与其履行职务存在内在关联,相应责任由链家公司承担。法院认定,个人信息兼具人格利益和财产价值,最终判决链家公司及宋某公开赔礼道歉,连带赔偿赵先生经济损失10万元。
陌生人网络侵权占比高
朝阳法院通报显示,据不完全统计,该院15年间共受理侵犯个人信息民事案件74件,其中,2013年至2017年共受理38件,呈增长态势,原告胜诉的比例下降,近三年胜诉率不足一半。此外,侵权主体呈现社会化、侵权途径呈现网络化特点,38件案件有79.4%发生在陌生人之间,51.4%的案件个人信息系通过网络传播,权利人起诉要求网络平台承担责任的案件数量达到15件,占比41.7%。“陌生人网络侵权”渐成个人信息侵权的主要渠道。
据了解,74件案件中,权利人诉求涉及同时侵害三种及以上信息的案件数量共45件,占比超过60%。除姓名外,权利人主张被侵害最多的两类信息为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涉及该两类信息的案件数均为22件,占比29.7%。
朝阳法院酒仙桥法庭庭长吴彬介绍,常见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包括信息保管人转让、泄露个人信息,冒用、盗用个人信息,公开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非法公开合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因错误登记导致的个人信息公开。74件案件中,公开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侵权案件达到44件,占比近6成,最典型的就是“网络人肉搜索行为”。多重个人信息的聚合大大提高了信息应用场景和经济价值,也使泄露、公布或不当使用行为的危害性更大,给权利人带来更大困扰、损失和潜在风险。
建议相关部门合力加强信息保护
吴彬介绍,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普遍缺失,网络环境日益复杂、侵权主体难以确定,违法成本过低、信息保管人改进动力不足等因素成为制约个人信息保护的主要原因。很多公司的用户个人信息几乎处于“裸奔”状态,任一员工即可轻易拷贝批量客户信息。相较于低廉的违法成本,许多市场主体不愿投入人财物建设个人信息保护系统。
针对上述情况,朝阳法院建议,公民应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谨慎提供核心个人信息,慎重勾选个人信息授权使用条款,积极通过合法途径维权。在提供身份证、房产证等重要资料复印件时,要手写注明“该复印件仅用于办理某某事项”,最大限度避免复印件被再次复印和其他用途;对于提供虚拟号码的网约车、房屋租赁等网络平台,尽量使用平台网络虚拟号码;网站或App关闭前,先执行退出登录操作;注意分辨识别钓鱼网站、钓鱼软件,不随便点击陌生人发来的链接,慎重接入无密码的未知WIFI,避免病毒植入,信息被盗取。
在调研基础上,朝阳法院建议市场主体强化社会责任、完善内部管理,在获取信息时明确使用范围、权限等,在使用过程中严格依法使用,并通过明确数据读取使用权限、核心信息加密锁定、数据使用全程留痕、禁止批量复制等方式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和技术防范。同时,建议行政机关制定监管办法、强化执法监督、加强违法查处;立法机关加快个人信息专门立法进程、设立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征信机构将个人信息保护情况纳入评价范畴,挂钩企业信用。针对链家公司案件反映出的具体问题,朝阳法院还分别向北京市住房和建设委员会、链家公司发送了司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