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开眼界啦!江津旅游好多新鲜的故事!

2018-11-09 22:01:41  来源:江津网

旅游,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高层次”精神享受。

然而,回朔40年前,这样的享受在江津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怎样的百分比?

“没有!40年前,江津没有旅游!” 75岁的原江津市旅游局副局长邹鸿光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如今,“四面山水·人文江津”已享誉国内外。这样答案难免让人惊诧:40年前的物质条件自然无法与今相比,但自然资源天然形成,何谓“没有旅游”?

翻开统计表册,我们却可以看到,40年来,江津已接待游客9738.0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14.7亿元。

从“没有”到如今的成绩斐然,40年来的江津旅游,实现了从“只有四面山”到“内外兼修”,直至“旅游+”的大跨越。在这40年间,江津3200平方公里的山水之间,究竟绘就出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让我们共同抖开画卷,回望在江津山水之间描绘的那些动人画面……





1

曾经,江津旅游只有四面山

“以前外地游客来江津旅游,只有一个去处——四面山!”在江津区旅游发展委员会,邹鸿光回忆起改革开放初期的江津旅游。“说到江津的旅游就离不开四面山,1983年,联合国在卫星云图上发现了四面山这一块绿色‘鸟形’飞地,重庆市政府派专家考证发现这是地球上同纬度面积最大、物种最丰富的原始森林,是保存最完好的‘基因库’。”

通过媒体的宣传,四面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批市内外游客的光临。《江津旅游志》记载,3年时间,游客量从1985年的3000人迅速攀升到1987年的7万人。

1986年,江津县人民政府设立旅游办公室。1987年,江津县旅游局正式成立,江津旅游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时年44岁的邹鸿光被任命为江津县旅游局副局长。



1988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同意四面山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四面山镇正式成立,四面山进入开发建设时期。

“当时的四面山十分荒凉,只有采育场的几间房子。”邹鸿光回忆,那个年代交通很不方便,许多重庆来的游客坐车到四面山要花四、五个小时。而公路到头道河就没有了,四面山其它的景点全部都需要步行才能前往。

于是,这些旅游从业者们筚路蓝缕,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精神,以脚步为尺子,以双手为工具,一个个隧道打通,一条条公路修好,一座座宾馆拔地而起。1994年,四面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年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举行奠基仪式。

2如今,内外兼修 “颜值”和“气质”并重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好“酒”还是需要好的包装和宣传。

“头道河、二洞口、三道拐、四面山……”说起旅游宣传,邹鸿光介绍,除了国内外媒体常年的宣传报道外,当时的江津人“划拳”叫的都是各个景点名称,这算是四面山最原始的宣传营销手段。

1998年,江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 “大四面山一条线”战略,江津快速实施旅游驱动战略,骆来山、大圆洞、清溪沟、滚子坪、石门大佛等风景区也逐年开门迎客,江津游客年接待量增加到54.8万人次,年旅游收入增加到3780万元。

江津本土品牌“顺发”麻糖也紧紧地抓住了这股东风,从重庆到四面山沿途花了3万元制作广告横幅,“九品芝麻官”和“怪味胡豆”的形象牢牢地记在了游客的心里,成为江津最早的旅游商品。



2002年,四面山所在的“旅游金三角”被国家列为西部旅游开发重点,江津旅游进入突飞猛进阶段,中山古镇、塘河古镇等逐渐进入游客视线。2004年共接待游客115.7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2705万元。

“山水是江津的‘颜值’,文化是江津的‘气质’。”江津区旅发委相关负责人袁伟向记者介绍,江津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更是深厚。那么,文化和旅游要如何融合发展,才能实现“诗与远方”的完美结合呢?

2006年,“爱情天梯”的旷世绝恋被媒体曝光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评为“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借助“爱情天梯”和随后四面山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东风,江津连续11年举办“中国七夕东方爱情节”,树立“浪漫江津”旅游主题形象;连续13年举办“千米长宴”,引进《乡约》、中国新歌声等热门综艺节目,创新举办四面山生态五项极限赛、四面山高山音乐啤酒节等节庆活动,让江津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颜值”和“气质”并重,江津旅游做到了“内外兼修”。2017年,江津区接待游客1760万人次,是十年前的10倍;全区旅游综合收入114.7亿元,是十年前的35倍。

3未来,全域旅游“持久保鲜”

2018年3月8日,140辆大巴车“齐刷刷”地摆在石门镇美樱花海景区。据景区负责人介绍,自今年开园以来,景区每天都是人山人海,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接待游客30余万人,仅“三八节”当天就有游客20000余人!

美樱花海的“火爆”只是江津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津区坚持实施“旅游+”工程,通过将旅游与农业、工业、商贸、文化、康体等多种业态深度结合,打造出更具体验性的新型旅游产品,从而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为全域旅游发展增添强力“引擎”。

“如何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让江津旅游‘持久保鲜’?” 袁伟介绍,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领域。江津拥有好山好水的自然基础,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旅游条件,着力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势在必为、大有可为。

2018年7月13日,江津召开全区旅游发展大会,印发了《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方案(讨论稿)》《江津区全域旅游发展扶持政策暂行办法(试行)》。全力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计划未来三年总投资逾1000亿元实施100余个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

根据《实施方案》的目标显示,江津区将围绕“四面山水·人文江津”形象定位,坚持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到2020年,将整合各类旅游景点推出自然资源、特色文化、古镇古庄园、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10条旅游精品线路,预计全区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8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旅游业将成为全区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


(记者 贺奎)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