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本网解读——问诊入学难,需对症下药

2018-11-06 10:27:58  来源: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网

9月是开学季,绝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开学工作平稳顺利,但仍有部分地区办学条件相对薄弱,许多外来打工的家长为孩子报名入学的问题“伤透脑”,“入园难”、“入学难”、好的学校“僧多粥少”的问题亟待解决。

——编者按

症结——

小学入学难主因

外地户籍、政策不明确

调查数据显示,对于上学难题,市民反映较多的集中在入学报名程序繁琐、学校招生片区划分不明确、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方面。

小学阶段,主要集中在户籍、政策两方面。其中政策问题集中在入学政策不明确,家长报名时教育部门存在“踢皮球”现象;两区政策打架;报名所需证件太复杂;父母无房,孩子户口在非直系亲属名下不能报名。

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因为提前对政策关注、了解得不够,连夜排队却排错学校、四处奔波补办证件的比较集中。

另外,一年级新生入学的年龄,也成为家长“爬不过去的大山”,一位家长的孩子因为比规定的时间晚生了不到两个小时,今年险些与小学无缘。

“入学难”,难于学校布局与城镇建设不同步

省人大代表王树安表示,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镇,随迁子女进入城镇就学,这给城镇的教育资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此产生了“入园难”“入学难”“大班额”等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布局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不同步。在新城区建设、旧城改造中,学校布局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缺乏有效衔接,有的滞后于居民小区建设进度。甚至,有的地方即使有相应的规划,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硬性规定和必要监督,致使这些规划成为一只空文,无法落实。

区域划分调整 教育配套未同步调整

此前,昆明路有一段学区属于莲湖区,后来重新勘定学区界线后,划至雁塔区管辖。类似的情况还不少,以前建工路、沙坡附近等青龙寺以北的孩子都在碑林区上学,现在就要去雁塔区上学。

雁塔区一小学的校长说,最早以前,青龙小区业主的孩子们是在碑林区铁五小上学,青龙小区的配套用地当时批了一所中学,现在改成铁一中分校。以前是碑林承担青龙小区子女就读问题,现在划归雁塔区,过去坐不满的西影路小学,现在一摸底生源就超了。因为生源划过来了,但原来负担这些孩子的教育设施仍在碑林区。

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善生源剧增的情况,最重要的是得有配套教育设施,“只能由市一级的部门进行协调,移交配套教育设施,这才是真协调,光拿文件协调不顶用,没有配套设施,都是‘白说’。”这名校长说。

普通中小学空间评价体系还不完善

从普通中小学均衡性评价上来看,目前的评价体系主要为对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的评价,包括教育经费、办学规模、择校生比例、学校硬件设施、师资水平、教学状况、实验管理情况等。

这些因素适用于评价学校现状的办学质量,而无法判断学校数量是否足够,即缺乏对市、区学校空间均衡性的宏观的全局性评判。

从空间布局评价上来看,目前的关注对象较为丰富,有对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布局的评价,有对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的评价,有对城市加油站空间布局的评价,有对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空间布局的评价,有对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的评价,也有对中小学布局规划设施的探讨,可以看出,空间布局评价的对象主要聚集在公益性设施,且多采取多因素综合评判法,通过量化评价多种因子、各类赋权、多重空间叠加,得到空间布局评价结果。

已有的空间布局评价多以优化规划布局为目的,满足规划修编或计划优化的需要,缺乏以指导建设布局是否满足基本需求为目的的空间评价。

当下城市建设导向下的普通中小学空间均衡评价体系显得粗放,还不完善。我市有良好的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成果,当下的主要问题在于新建小区规划强制性实施不力。

笔者以为素以教育大省和省会城市,多所著名学校出名实施规划有失偏颇于均等化公共目标,将以加快推进全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成果为目标,构建一套普通中小学空间预警检验系统,通过普通中小学空间均衡性评估,找出存在就学矛盾的区域,按照矛盾的严重程度规划分为不同的预警区域,以此指导普通中小学建设计划编制、推进普通中小学规划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实施,进而促进规划逐步得以落实,这是全市社会治理一大“战略”,又是一场硬碰硬的“战役”。

全国各省市“处方”——

重庆:新建32所中小学,有效缓解“入学难”

从2017年9月至今,重庆市共新建中小学32所,新增校舍面积约96.3万平方米,新增1612个教学班,新增运动场地63块近36万平方米。有效缓解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现象和就近入学难题。

同时,重庆市积极深入推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119.8亿元,全市5230所义务教育学校,“二十条底线”要求达标5016所,达标率95.9%。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35个区县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实现率达到87.5%。

山东:多种方式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9月8日,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确定了146名教师为首批山东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纳入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范围予以重点培养。

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刘宝君介绍,山东省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13年以来,围绕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三个核心问题,坚持用改革的思路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成效显著。

在待遇方面,山东省采取多种方式提高乡村教师经济待遇。概括起来,主要是实施了“两贴、两房、一体检、一特岗”等政策。“两贴”,即2013年开始,全省农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政策,政策实施后农村教师比城区教师人均每月增资约500元;发放乡村教师交通补助或开通班车,补贴标准每月50元-300元。“两房”,就是通过优惠政策支持乡村教师城里能购买一套商品房,学校能有一套周转宿舍,解决青年教师住房和子女入学难题。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已新建、改扩建周转宿舍3万套。“一体检”,即每年为乡村教师保障1次有质量的体检。“一特岗”,是以农村学区为单位设立特级教师岗位,实行任期制,聘期内享受特级教师津贴,目前已聘任820个。

教师编制管理方面,山东省着力补齐乡村师资短板,在全国较早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并为教学任务重、偏远地区等学校适当增加教师编制,一般按不超过教师总量的5%掌握。2013年4月,明确提出,5%的教师机动编制政策,全部用于补充农村中小学急需的学科教师,并通过自然减员5年内逐步冲销。2016年4月,针对农村学校班额比较小的情况,进一步细化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农村小规模学校按班师比核编后,全省核增教职工编制5.64万名;同时,按全省5%的比例增加农村教师附加额度,又核增3.77万名。

南宁:今秋建成21所学校缓解“入学难”

今年,南宁市新学校规划建设总投资22.22亿元,新建南宁市第四中学五象校区、月湾路小学、金阳路小学,完善配置周边地区适龄学生入学工作,极大缓解了市民所关切的“入学难”问题。

今年秋季学期,南宁市共有21所公办中小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包含市区17所、县区4所,可容纳学生约3.9万人,在建设用地、校园环境、设施配备、师资力量等方面都高于国家、自治区标准,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郑州:三年内拟建学校178所 解决就学难消除大班额

9月4日,郑州市政府印发了《郑州市解决就学难消除大班额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这标志着郑州市消除大班额工作的目标任务正式颁布。

该《行动计划》提出,郑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18年起始年级彻底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非起始年级超大班额占比控制在3%以内,56人以上大班额占比明显下降;2020年,66人以上超大班额彻底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占比不超过10%。

根据《行动计划》,三年内郑州市共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78所,增加教学班数5978个,学位282695个,校舍建筑面积约395.1万平方米,占地面积508.4万平方米,总投资130.6亿元。

为了保障《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将采取市政府加强主导、县级政府强化责任、拓展学位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师队伍、县域教育均衡、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招生制度八项保障措施。按照消除大班额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2018年超大班额将得到有效控制,起始年级彻底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2019年超大班额、大班额将得到有效缓解;2020年将基本达到国务院和省政府要求。

钦州市:推进一批幼儿园、中小学项目建设23个

为了深入实施解决钦州市主城区“入学难”三年攻坚六年行动计划,2017年,市教育局重点推进一批幼儿园、中小学项目建设23个,其中市直5个项目,如市十三中、市外国语学校迁建等;钦南区11个项目,如市十四中学、市第十二、十三幼儿园、钦北区7个项目,如市十六中学市三十八、三十九小学还有市第九幼儿园等,年内计划建成市三十八小、市第九幼儿园、市三十九小、钦师附小、市皇庭实验小学、市高新区实验学校、市高新区幼儿园、市文实中学、钦南区特殊教育学校、茶山江幼儿园等10所学校(幼儿园)。这些学校的建成投入使用,将大大解决钦州市主城区入学难的问题。

在招生政策方面,出台了《钦州市区2017年秋季学期幼儿园招生实施办法》《2017年钦州市主城区小学一年级入学工作指导意见》《钦州市区2017年初中招生实施办法》《钦州市2017年普通高中招生办法》。同时钦州市教育局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起草了《钦州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方案》,已报市人民政府审批。除此外,市教育局还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新机制。推进钦州市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经验总结——

推进校园建设方面,新建校园是大多数地区正积极展开的工作,也是解决“入学难”问题的关键之一。各地应当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校园安全保障、培养骨干教师、组建师资力量、适当降低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门槛。报名入学方面,应该简化报名程序,通过网上报名的形式,让群众少跑腿,避免校园门前“排长队”入学的情况发生。均衡教育方面,应当不断缩减城市与乡村之间办学条件差距,在配套设施上应当同步规划、统筹建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