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火起来的书屋 活起来的村

2018-10-25 11:12:04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董 昆

篱苑书屋外景图

10月13日晚,篱苑书屋院长潘希与读书人分享书屋故事。

10月13日,是篱苑书屋本年度对外开放的最后一个周末。一大早,北京市区金融行业从业者婧婧便抵达其慕名已久之地——北京市怀柔交界河村,踩过山间的卵石路,踏过水边栈道,走向这座用“柴火棍”搭建的建筑。同样赶在这一天前来的还有西班牙巴斯克电视台,此前一周,篱苑书屋还接待了新华社(海外)和法新社记者的采访。

继2012年因“和谐生态”的建筑特色被媒体广泛关注后,篱苑书屋再次因“读书脱贫”成为焦点。建成7年之久的“网红”篱苑书屋究竟如何一步步改变了一个贫困村?记者近距离观察。

村里聚集了读书人

作为篱苑书屋的志愿者,琪琪周末一有时间,就会前往书屋整理书籍。她表示,“每次来到书屋,附近的村民会和我打招呼,农家院的阿姨也特别照顾我,这种感觉像亲人。”

每年,游客小雨会和朋友们来书屋2-3次。通常挑选天气晴朗的周末出行,周六泡在书屋,周日则爬山放松身体。小雨表示,来篱苑书屋的目的变得越来越简单,就是为了看看这位老朋友。

记者发现,很多“读书社团”也会定期组织成员前来,在书屋附近寻一安静处,相互分享近期所读书籍,随后成员可自行浏览。某社团组织者对记者表示,这个活动他们已经坚持了4年,逐渐成为该社团的“招牌”活动,吸引了不少读书爱好者。

在日常与参观者的接触中,篱苑书屋院长潘希发现,篱苑书屋的参观群体发生了悄然变化。建造之初时,很多建筑爱好者前来参观,并从建筑的角度撰写论文或者发表看法;而后几年时间,旅游者成为书屋的主要接待群体,他们随团或者自驾来此短暂停留,是“到此一游”的状态;而近年来,真正爱好读书的客人不断增多,他们通常会捧读书本到日落时再离开。

“读书是一件有聚合力的事情,这些读书人已将篱苑书屋当成心中的牵挂而多次前来。除了来读书,他们也主动发起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在秋收季节帮村民捡栗子和收核桃,维护书屋阅读的环境,并且打扫卫生,给读者营造安静整洁的环境。交界河村因此成为读书群体分享和体验公益的平台。”潘希表示。

游客消费成为村民一大收入来源

“从书架上随意抽出一本书,寻一光线良好的位置坐下。读书是如此简单的事儿。”婧婧把篱苑书屋比喻成山中灵性之地。抬头是山中青翠,俯首是跳动文字,这里让她回归了阅读初心。

像婧婧这样,花费近两个小时只为感受篱苑书屋魅力的人不在少数。仅可容纳40人的书屋门口,经常有近百人在排队等待。人们通常会选择在附近住一晚,待第二日再欣赏山中风景。

交界河村口的石家大院和天丰容庆是村里规模最大的农家院,农家菜一天两顿不重样,客房打扫得干干净净,招待着来自城市里的客人。在篱苑书屋每年对外开放的半年时间里,小院基本天天客满,并为入住客人提供篱苑书屋的入场券。

沿路的村民会热情地为游客指路。当地人还在村口支起摊位,售卖村里自产的香梨、板栗、核桃等土特产,一天销量可达几十斤。

随着篱苑书屋参观人数的增多,村委会还将村里的一块集体用地开辟为书屋停车场,以规范管理外来车辆,每辆车收取5元的停车费。

来自北京市区的李先生对记者表示,正因为篱苑书屋坐落于此,他才会选择就近留宿。游客从农家院步行抵达书屋,可体验沿路风景,两天游玩离开时,还能购买些当地土特产。

作为一座广受关注的图书馆,篱苑书屋曾在2012年上榜“全球18家最美的‘天堂’”,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设计的农村文化教育设施公益项目。因“就地取材”和“融入自然”的设计理念闻名海内外,该书屋每年吸引了上万人来此参观,游客消费成为当地农民改善生活的一大收入来源。

年轻一代是村子的希望

篱苑书屋所在的交界河村有108户共计230口人。村民的收入较为单一,祖祖辈辈靠山吃山,收入来源仅为每年秋季出售板栗和核桃所得。

而篱苑书屋的建造属于私人慈善机构和私人的定向捐赠,正是希望依靠农村教育和带动当地旅游,以此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记者发现,村里多是老年人,青壮年和孩童大都在城里工作和生活,仅周末回来探望暂居。更有些村民举家迁出,留下了空空的院子。

该村的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年轻人不愿也无法参与到农村脱贫工作中。

随着篱苑书屋的发展,村里的年轻人慢慢增多。篱苑书屋停车场的管理员也经历了更新换代,老人的儿子接替了父辈的“小产业”。“年轻人回来做事情,会改变我们这代人的老旧思维模式,为村子注入活力。村子的未来属于这些年轻人。”老人向记者表示。

篱苑书院对外开放时,当地村民的孩子也会来此读书。“篱苑书屋建成时,村里有一个孩子才1岁,现在他已经8岁了。我问他,等我老了你也长大了,你愿意来书屋读书或者管理书屋吗?他说愿意。”

潘希表示,这个男孩与书屋一起成长,他们这一代是村子的希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