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打好第一战,实现“清脏、治乱、增绿”

——从福建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2018-10-25 10:56:17  来源:中国城市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近年来,福建省从村民身边事入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别是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一革命四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目前,福建省美丽乡村和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了5年,效果如何?如何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探索出哪些实用有效“高招”?近期本报记者深入福建乡村,近距离观察乡村人居环境变化,求解答案。

一些做法值得推广

近年来,福建省各地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线,通过探索和总结,涌现出许多典型做法和案例,为福建有效推进“一革命四行动”提供了“样板”。

莆田市:全市公厕布点规划一张图,依托数字城管平台推出了覆盖所有城乡公厕的导航地图APP,方便群众。目前,莆田市拆除旱厕3.2万座,基本消除农村旱厕;新建550座乡村公厕,完成率全省第一。

长泰县:探索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行“垃圾不落地”,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长效管理机制。2017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省级首批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试点县。

安溪县: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形成一套富有山区特色的生活污水处理和设施运行管理方式。如该县西坪镇镇区污水处理厂项目获得“2018年度中国乡镇污水处理优秀案例”。

永春县:持续组织开展“新房美化、裸房装修、古厝修缮、违建清理、搭盖拆除”五项工程,目前累计整治1.2万栋裸房,包括新房美化139万㎡,裸房装修368万㎡,古厝修缮37万㎡,违建清理50万㎡,搭盖拆除42万㎡,初步打造了仙夹、呈祥无裸房乡镇。

光泽县:落实建房用地保障,大力推广标准图集,加强农民建房管理。近十年来,全县完成农民住宅建房共12423户,其中三层以下12262户,占总建房数的98.7%;建成10户以上新村59个,50户以上新村17个;农村基本实现无新增违建、无新增裸房。

在全省各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党建起到引领作用。永春县桃城镇探索“党建领航+乡村振兴”新路子;尤溪梅仙镇半山村在村支书带领下,实现从“赌博村”变成“文明村”;福清草柄村党建带村建,打造环境好、乡风淳的村庄。

一张蓝图绘到底

绘制好人居环境整治这张图,认真把握是前提,科学落实是关键。近年来,福建省住建厅坚持“政策引导、技术支撑、资源下沉、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实现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蓝图绘制到底。

政策引导。福建省委省政府印发《福建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18年,基本实现全省乡镇和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2019年,全省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到2020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机制更加完善。

技术支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支撑是关键。近年来,福建省住建厅先后编制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指南、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指南、农村建房通用图等等,为基层提供了技术指导。收集了“美丽乡村建设负面案例”。

资源下沉。人才、技术等资源,基层最缺乏。福建省住建厅积极开展“人才、资源”双下沉活动。如省青年建筑师协会开展建筑师驻村工作;派技术干部进驻试点村现场指导,有效地解决基层人才和资源匮乏问题;各地陆续发布一批拟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积极对接台湾地区投资者、建筑师、文创团队来闽参与乡村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咨询“陪护式”服务。

示范带动。从2017年开始,每年树立10名优秀村主干为美丽乡村建设带头人,发挥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村主干比学赶超。近年来,还涌现出田园风光型等6种类型160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示范典型村庄。

一种内生动力村民乐

近年来,福建省各地把美丽乡村建成带动农民增收聚宝盆,“乡村美、村民乐”成为全省各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旋律。

多管齐下,激发活力。如屏南县创建“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文创带动模式,采用投工投劳及工料法计算成本,简化小额工程招投标管理程序,吸引了一大批画家、艺术家、“文创移民”到村子里,与村委会签订租赁合同,出资参与古宅修缮及活化利用。其中龙潭村吸引了来自不同地方200多人的“新村民”常住下来,原来出去打工的村民还回流了200多人,村庄“活”了起来。

扮靓村庄,焕发青春。如永春县茂霞村通过污水处理等环境整治,激活了这座拥有72座保存完好古厝的传统村落,让古村落焕发“第二春”。

乡土元素,工匠“复活”。如光泽县组建农村建筑工匠协会,指导他们按图集建房,目前每个乡镇都有样板房。永春县大羽村培养一直“接地气、本土化、专业化”的工匠队伍,还有诏安西梧村等等。

立足长效,完善机制。农村环境问题,必须从体制机制上根本性地解决问题,建立适合本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管理长效机制,避免出现“重建轻管”现象。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环境整治投融资体制机制,如全省以县域为单位捆绑打包的污水垃圾项目已落地84个,投资额约145亿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重大工程,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持久发力的长期工程,福建省各地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于伟国书记提出的“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建设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美了乡村乐了百姓

福建省永春县先后摘获全国生态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等20多个国家级金字招牌,五里街镇大羽村特色文化型美丽乡村建设和桃溪生态修复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一个山区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何能得如此成就?有哪些探索和做法值得借鉴?

■五项工程

提升居住幸福指数

宽阔整洁的村道,一排排统一风格、统一色调的小洋楼,一条小溪蜿蜒流过村中,碧绿的溪水,倒映着岸边的垂柳,人们散步于村中,如置身于画中……走进仙夹镇山后村,人们会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

山后村的蜕变是该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一个缩影。

早在2011年,该县就在全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又以争创“联合国人居奖”为目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清新桃源·宜居永春”三年行动,2017年,该县在原有基础上,持续组织开展以“新房美化、裸房装修、古厝修缮、违建清理、搭盖拆除”等五项工程为整治内容,并与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治理及“厕所革命”等工作相结合,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激活乡村振兴生态因子。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从生态出发,以人为本,着力提升群众居住的幸福指数,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永春县住建局局长郭赐福介绍,目前,全县已初步打造了仙夹、呈祥无裸房乡镇,岵山茂霞、桃城镇花石等多个传统村落和特色文化村。同时,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治理模式和分类实施县城区、乡镇集镇区、乡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实现全县10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22个乡镇镇区和村庄人口集中居住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全面覆盖,农村基本消灭卫生死角和成堆垃圾,做到常态化保洁,生活环境持续优化。

环境变美了,更重要还要有一套长效机制。自2012年11月起,永春县启动对各乡镇美丽乡村环境卫生常态化考评,推动乡镇“一清一保一机制”的建立和完善。2014年起,将各乡镇建筑垃圾及生活污水整治情况纳入“美丽乡村”考评范围,考评工作延伸到“三清两整一绿”(清理卫生死角、清理河塘沟渠、清除露天粪厕,整治乱堆乱放、整治生活污水和村庄绿化)。2015年对美丽乡村景观带进行专项考评,2017年对“千村整治·百村示范”项目进行专项考评。

■试点示范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在农村宜居环境建设中,永春县创新举措,由易到难,先建设好几个示范村,再利用试点示范,由点到线,逐步向全县铺开。农村宜居环境建设的示范点主要选择群众基础好、区位条件优、村民积极性高的村庄开展试点工作。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实施“微整治、微投入、大效果”措施,“先易后难、因地制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建设过程中,推行“五清楚(即扫清楚、拆清楚、摆清楚、分清楚、粉清楚)、两特色(即田间资源变公园、田间步道变绿道)”,推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现在,该县已经建成了岵山镇茂霞村、桃城镇花石村2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试点村,湖洋镇清白村村民住宅示范小区,各乡镇也建设1栋以上示范房、打造1座以上农村美丽庭院。

■实践总结探索

农村环境建设经验

永春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农村占据大部分,如何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有所突破?

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永春县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并结合实际,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把“不搞大拆大建、不套用城市标准、不拘一个建设模式”的村容村貌整治“三不”原则和“顺应自然、顺应规律、顺应民意”等生态理念融入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乡村景观建设“三多三少”原则,即绿化多种树少种草、小路多石头少木头、材料多乡土的少城市的原则,注意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和闽南特色,摸索出不砍树、不填水、慎拆房、少硬化等一套生态做法,实现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除了坚持生态理念外,还注重对农村传统文化发掘、保护、传承。”永春县宜居办负责人徐智贤介绍,全县已经建设40个主题文化馆或展览室,打造龙水漆篮文化、茂霞古街风情、大羽白鹤拳文化等一批特色文化村,呈现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浓厚乡村气息和建设内涵。

永春县在全省率先发布实施《永春县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和6个子标准,形成“1+6”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体系。福建省提升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编制并发布《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坚持标准引领建设,美丽乡村有章可循”——永春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实践》被收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制的《美丽乡村标准化实践》全国宣贯教材中;中央电视台把永春县与浙江省安吉县共同作为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样板进行宣传报道,把《永春美丽乡村建设规范》作为全国样板推广。

记者见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成为各地乡村建设的重点。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进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讲述传统村落的乡愁故事。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阿嫱

一名乡村木匠的“复活”

注重保护村居本色,增添“乡愁”气息,是改善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然而,人才匮乏,往往是制约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创造就业机会、培育匠人,让更多的人才返乡,成为各地的当务之急。

“90年代我去深圳打工,年底才能拿工资。晚上睡地铺,几十人同吃一锅饭,哪有现在的生活状态。”今年47岁的周金概,是永春县大羽村工程队组长,擅长木工。

10年前,为响应新农村建设,周金概和几名工匠一起返乡,组建了一支10人规模的小工程队,开始承包起本村的房屋建设。“现在村里90%以上的建筑都是我们做的。”

在此之前,大羽村的公共设施和私宅建造,多数要委托给城里的施工队。

当时大羽村村支书周金盛就发现,城里的工匠因为不懂本土乡俗,造出来的房子、设施总不如人意。

“他们不熟悉本地,溪旁需要就地取材用石头干砌,如果换成水泥,就少了乡土味。”周金盛说

何不把这些活都交给本村匠人?因此,周金盛鼓励外出的工匠们返乡。

这样一来,本地工匠回乡创收,又都是邻里熟人,工程自然不敢怠慢,同时方便日后维护,随叫随到;最重要的是,能还原乡俗。

“农村台阶讲究砌单数,因为单数喻‘进’,双数喻‘退’,且高度要15公分最适宜;走廊长度大约1.2米,刚好走三步最科学;修路不能对着门、中樑不能对着床。”聊起这些“老祖宗”的乡村风俗,木匠周金概对记者侃侃而谈。

如今,小工程队的模式探索在大羽村有了初步成果,从最初只有1支建设队伍,扩展到2-3支,每支6-7人。同时,吸引不少村子纷纷来“取经”。周金概也带起了学徒,开始“走出去”,到附近村镇承包新工程。

“外面赚100块,不如家里拿80块。”周金概对记者说,现在他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不少,在家偶尔还能种花种菜,不像以前在城里打工总风餐露宿。

一个非遗产业的复苏

劈竹、剖篾、编制……细如琴弦的竹丝在郭清柏的指尖环绕,依稀开始呈现出篮子的轮廓。

郭清柏是永春漆篮技艺传承人。从7、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艺,仅编竹篮这一件事,郭清柏就做了六十几年。

作为一门家族手艺,郭师傅的妻子和儿子也在忙碌着。

龙水村是“一村一品”拉动经济发展的典型。如今依靠制作漆篮,郭清柏一家人过上殷实的生活。

漆篮产业最辉煌的时候,一度成为永春县外汇主要收入。然而,随着一些廉价代替品逐渐出现,漆篮销路走向下坡,由于收入不高,龙水村手工艺人开始面临流失。

“不能让漆篮在我们这代人手上消失。”2012年3月,当时还在深圳经商的郭志煌,选择回乡成立龙水漆篮厂。

“经过技术改良,把工艺细化,改良后的新漆篮,卖出的价格比原来高了20倍。”郭志煌说。

目前,漆篮产品已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村从事漆篮产业的相关人员从200多人增加到380人,占全村劳动力一半以上。

“漆篮复兴也拉动了旅游经济,现在每年有5万人次来到这里。”郭志煌高兴地说,作为非遗产业的传承地,龙水村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打卡”。

一座传统村落的复兴

“以前废水都直接排到溪里,不穿胶鞋不敢轻易下水,怕是要生痱子。”谈起3年前金溪河,永春茂霞村党委书记陈建华还记忆犹新。

如今,金溪河岸边,昔日的废水早不见踪影,只感受到水流清澈、绿荫葱葱,俨然一个天然氧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4年,茂霞开始对村内污水进行整治。拆除河岸周边猪圈、清理河道淤泥、溪流两岸做出护坡与步道、整治支流……

特别是实行“河长制”后,短短3年时间,金溪河水质已从五类水变成三类水。

“山青水绿,环境好了,来旅游的人自然也多了。”陈建华介绍,2012年,茂霞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今年被列入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点。

72个保留完好的旧风貌古厝、最高508年的荔枝古树、可追溯至明朝时期的古山寨、掌中木偶等传统民俗…..这些带有乡愁的符号的“古”文化,让更多的游客开始关注茂霞村。

陈建华告诉记者,茂霞村正在成立美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通过出租古厝或宅基地、流转农田等形式参与“全域旅游”工作。目前已完成田地和部分古厝租赁工作,将统一布置开发农耕亲子体验区和主题民宿。

此外,茂霞村还将成立荔枝专业合作社,建设乌鸡熟地园、名优水果采摘园,激活乡愁经济。

(本版除署名文章外,由苏建成、李竞闻、施由森撰稿,永泰村保办、康庆平、徐晓红供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