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虞爱华:倾情抒写生态文明建设答卷

2018-10-22 10:38:58  来源:经济日报

“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源于黄山休宁六股尖的清泉,一路与奔腾在万山丛中的溪流交汇激荡,在千回百转中汇聚成安徽第三大河流——新安江,由此东流至千岛湖、富春江,再到钱塘江、杭州湾入海。横跨皖、浙两省的新安江流域,山川形胜,人文荟萃,自古便是汇通皖浙、联通山海的“黄金水道”。新中国成立后,修建新安江水库创造的“新安江模型”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对世界水文科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新安江流域深入开展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安江模式”。

大江大河是文明的发祥地,也是生态治理的重点难点。我国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决定了水时空分布不均、上下游发展不平衡,常常是越往上游生态系统越脆弱,源头保护的责任越重大;越往下游发展资源越集中,水环境问题越突出。破解这一难题,必须突破行政区划壁垒,树牢生态文明建设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开展协同创新,形成整体合力,发挥好制度的红利和优势。

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是推进流域生态治理的有效途径。开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具有标本意义。从流域关系看,新安江是黄山人民的母亲河,是安徽省境内仅次于长江、淮河的第三大水系,也是钱塘江正源,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省界断面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占千岛湖年均入库水量的六成以上。从环境现状看,通过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现在,新安江山清水秀,总体水质常年达到或优于地表水河流二类标准,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是华东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从发展水平看,上游生态保护压力大、经济发展任务重,下游综合实力强、环境期待值高,具有我国流域发展的一般特征。从试点类型看,新安江流域开创了我国跨省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的先河。从理论研究看,新安江流域仅涉及皖浙两省,上下游的边际清晰、特征鲜明,便于开展实践创新和实证研究。从实践价值看,实施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有利于扭转上游“有心无力”、下游“有力无心”的困境,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有利于探索建立上下游“生态共保、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共建共享机制,化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有利于破解保护与发展的世界级难题。

历经两轮6年的试点探索,新安江流域逐步形成以生态补偿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安江模式”。

坚定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追求。安徽省明确提出,要建设山水相济、人文共美的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省委、省政府强化对黄山市生态保护的考核权重,高位推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黄山市坚定“两山论”价值追求,严格环保准入机制,坚决不上污染项目,走出生态、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优越生态已经成为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态势长期看好。

构建了多方认可、日臻完善的试点机制。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充分“交换、比较、反复”的过程,而上下游主体在流域治理中存在成本和效益相互转移的问题,如果下游有“搭便车”心理,势必影响上游开展保护的积极性,从而进入“博弈”困境。新安江试点充分调动了各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整个流域系统达到了目前制度设计的理想状态。

推开了着眼当前、影响长远的创新举措。新安江流域干流长、流域广、涉及人口多,在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城乡垃圾污水治理、河道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中,黄山各地携手同心、大胆创新,推出了许多新举措。比如,建立“垃圾兑换超市”,实行农药集中配送,开展“党员巡河日”“党建+河长制”活动,发展“山泉流水养鱼”、推进“旅游+泉水鱼”,实现新安江船只排污接口皖浙标准对接、异地免费排放等。这些举措正发挥着潜移默化之功、润物无声之效。

实现了联防联控、共建共享的多重效益。坚持上下游定期协商,完善皖浙两省联合监测、汛期联合打捞、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等横向联动工作机制,取得多重效益。从生态效益看,试点以来,新安江总体水质为优并稳定向好,千岛湖水质出现拐点,营养状态指数逐步下降。从经济效益看,试点加快了城市转型步伐,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新安江生态系统单位面积产出价值在国内13个已评估区域中位居第三。从社会效益看,皖浙人民的生态福祉持续提升,“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社会共识,“践行两山理论、共饮一江清水”成为行动自觉。

形成了点上攻坚、面上展开的生动局面。在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中,安徽省会同各有关方面紧盯改革目标、紧抓精准落地、紧促跟踪问效,创造性完成了改革任务。今年累计实现补偿2亿多元,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美丽安徽建设生机勃发。

展望未来,新安江试点还需要深入回答好如何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实现上下游发展联动;如何推动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强化绿色产业支撑;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下,打造成全国生态补偿机制示范区等问题。切实担当起改革重任,不懈努力,我们定能交上一份更加亮丽的新安江答卷。

(作者为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