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常州科教城:创新链产业链无缝融合

2018-10-18 10:45:01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常州科教城的改革之路,融合二字应该是形象的写照。2002年启动建设以来,从大学城到科教城,一词之变,变的是产学研融合、创新链产业链无缝融合的改革之路;这方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让家门口的大学成为科技后院,让创新之核全面融入发展主战场。每天诞生2家高科技公司,转化1项科技成果、新增4件授权专利;6所高校打开院墙,10万大学生化身产业工程师,30多家名校名院公共研发平台林立,近3000家科技型企业集聚全球领先科技创新要素……这个创新之核,让常州交出了一份令人点赞的“创新力”成绩单。

破解两张皮,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常州科教城的发展蓝图,就因改革创新而生。从大学城到科教城,这一词之变,让常州探索出一套集聚科教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方法论。常州科教城坚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把政府、企业、资源、机制和环境这五种创新力量汇聚在一起,促成创新与创业水乳交融,科技与产业比翼齐飞,走出一条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常州模式”。

在常州科教城,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强被大家亲切称呼为“知识牛仔”“科技红娘”。作为第一位进驻科教城的高校研究员,陈强还记得当初说服他来常州的那句话, “你在高校最多影响3万人,到了常州可以影响300万人。”2006年10月,南京大学成为第一所将研发机构设在常州科教城的高校。

自2006年开始,常州市主要领导率领党政企业家代表团坚持“科技长征”, “常州无名校,名校汇常州”成为现实。以科教城为创新之核,常州先后引进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和中科院等院所,共建30多家公共创新平台,达成科技合作项目1700多个,带动3500多项成果产业化。其中4家平台列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预备专业所,数量列全省第二。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陈强在“拓荒”之初,和建筑民工一起在工地吃盒饭。白天花大量的时间深入企业调研,晚上针对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拳头产品,从“创业房客”转型成为“创业房东”。目前南大研究院接受企业委托开发、技术服务200多项,建成新能源、医药、新材料、光电等5个开放实验室和31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持股孵化29个创新型企业,带动新增产值80多亿元,3家企业上市。

从科教城南京大学物理所一个产学研成果起步,到产业规模500亿元的产业化小镇,瑞声科技已成长为世界最大的声学元件制造商,正从配件供应向垂直整合、极端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型。总投资128亿元的瑞声3D玻璃微型精密元器件项目,是武进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公司创始人潘中来说,瑞声始终和行业第一同行,已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新加坡国立半导体研究院等合作,每年投入15亿元研发,60%市场在国外。

落户于中科院常州中心的博睿康公司致力于脑机交互技术的开发研究。“只需戴上特制的‘头套’,电脑就能读取你的脑电波进行分析,读取指令。”来自清华大学的科技创客胥红来告诉记者,“原来在高校更多考虑的是成果、论文,现在做企业,我们要让成果更具有产业思维、用户导向,我们正在针对癫痫的闭环治疗和脑部疾病的病灶定位等医疗应用市场发力,今年销售额预计可以突破2000万元。”

铺平科技创业的“最先一公里”,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象牙塔的成果拥抱生活。常州科教城管委会副主任郜军介绍,科教城启动实施的“350计划”,园区的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三方每年互派互聘至少5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通过双向聘用、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柔性流动方式,跨界参与科研、企业群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每年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超过1400项。5所高职学院与科教城外1831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623个。

让本土高校成为企业的“科技后院”,创新成果在课堂诞生,在企业转化。由常州大学何兆斌等8名同学发明的“固体推进剂硝基胍的连续安全生产工艺”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并以1000万元的价格与企业达成转让协议。跨越院校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接壤的“围墙”深耕产学研,常州大学目前已打造了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个省级工程中心、7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为产学研配备充足的“弹药库”。

从0到1再到无限,这里离梦想最近

从0到1,再到无限的嬗变,常州科教城连续四年登上“全国最佳创业园区”榜单,也成为许多人心中“离梦想实现最近的地方”。在这里,机器人、无人机、自动驾驶、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芯片等拥有前沿技术的创新企业正拔节生长,常州科教城致力于打造创新的生态系统,这其中,公司是基干,平台是核心,载体是支撑,生态是保障。

2018年9月14日,常州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在常州签约。在机器人产业界,有“南湘北苗”的美誉,“南湘”指的是固高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大疆董事长李泽湘;“北苗”指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真格基金首席科技顾问王田苗。长江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田苗带领多个学生团队在科教城创业,期望这里成为中国“机器人硅谷”,从单机向无人化工厂、从汽车工业向相关行业、从简单的机械技术向复杂人工智能发展。此次签约,意味着两大机器人界产业巨头会师科教城,助力常州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建设。

李泽湘教授告诉记者,“在常州,我们探索产学研创新生态的3.0版本。探索产学研结合、培养产业工程师的道路,我们需要的是1个顶50个的优秀工程师。只有这条路走通了,才有望破除卡脖子问题,抓住新的产业革命,我们将充分利用常州机器人、智能化的产业基础,集众智、聚群力,打造智能装备生态圈。”

今年4月,纳恩博制造的小米家电动滑板车再获德国红点产品设计最高荣誉——红点最佳设计奖。纳恩博在常州科教城投产后,上榜福布斯中国成长最快科技公司,产品行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智能短途交通行业领导者。CEO高禄峰说,人工智能、机器人、VR技术、共享出行的跨界融合,让平衡车具备了智能属性,也让纳恩博跻身智能机器人公司并杀入共享出行领域,并得到英特尔、脸书、亚马逊、谷歌等巨头支持,将在消费者服务、医疗养老、远程协作、娱乐游戏、教育、AI应用等领域拓展更大的产业空间。

当前,一个共识正在全球加速凝聚——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全球产业布局的新方向、国际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常州科教城瞄准了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以工业互联网和先进制造业为先导,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努力把智能制造装备打造成常州品质革命的代表产业。

作为高端制造业的“皇冠明珠”,芯片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信息产业的核心。9月29日,世界级人工智能头部企业——深兰人工智能芯片研究院在常州科教城揭开神秘面纱,两百余位嘉宾共同见证深兰“中国芯”与常州创新之核的同频共振。深兰科技创始人陈海波告诉记者,作为专注于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领军者,以“中国芯,常州造”为目标,我们将在这里打造中国人工智能芯片研发和成果转化高地。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科教城创业明星榜单里,有着类似的基因。纳恩博、遨博智能、天峋无人机创始人都来自北航,被誉为科教城“北航三杰”,还有一批母子创客、兄弟创客等创业团队,这也许恰恰是生态系统协同集成的密码。

天峋无人机创始人王川和李琛,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硕士和博士。企业2015年落户常州后迅速成长为业界劲旅,工业级多旋翼无人机亮相珠海航展当天即收获20多份订单。

激活芯动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魏洪兴团队,打造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全国产化的轻型协作机器人。遨博智能落户常州后,从三五个人、几台电脑起步,到获得复星集团A轮6000万元融资。董事长魏洪兴表示,瞄准轻型、协作细分市场,遨博智能与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今年5月18日,遨博科技大厦在科教城奠基,建设年产5万台协作机器人研发、生产和运营基地。

让机制赋能创新,新型研发机构集中涌现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当今世界是创新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时代潮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部署,加快推进国家综合性创新中心创建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推动我省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我省评选出了2018年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其中前11家机构中,常州占有6席,均在常州科教城。分别是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大连理工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常州数控技术研究所、常州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江苏分院有限公司。

让创新之核,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发源地,常州科教城肩负着深化改革“探路者”的使命。近年来,常州科教城陆续建成中德创新中心、中英科技桥、中科院先进制造所、牛津大学ISIS技术转移中心等一大批研发平台,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资金优势聚拢在一起,激发出巨大的创新能量,打通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到市场应用的创新链条,更好地整合资源,推动创新主体之间深度合作,使创新活力充分释放。

体制创新渗透到每一个环节,探索一条与传统科研体制迥然不同的研究模式。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诞生伊始,就呈现出全新的面孔,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常务副院长马忻介绍,2006年11月6日,中国科学院和常州市政府签约共建中科院常州中心,2013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今年5月,中科院常州中心与江苏智能院整合,最大任务就是面向智能制造,推动成果转化。在这里,企业孵化期不超过3年,成熟后进入产业区。现在,我们吸纳全球高端资源,在此打造了5个高端研发与产业化团队、8个公共平台、40家高科技企业。

在研究院里,“黑科技”不胜枚举:世界著名机器人专家、日本千叶大学特别教授野波健藏的无人机飞控芯片项目,就像是无人机的身份证,可以向地面发送身份识别信息。谁的飞机、有没有报备、在什么位置……管理部门都可以实时掌握,这成为治理无人机“黑飞”的秘密武器。美国GE前高管彭志学博士的3D金属打印技术,就像一个医生,可以智能修复铁轨、机器设备上的伤口,修旧如新,可节省大量置换经费。

一面24小时开启的数据大屏,连接着全国范围内的激光打印装备;一套以工业数据为征信依据,致力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难题的大数据系统,秒变生产数据为“现金流”。天正股份企业负责人张翀昊是意大利北方联盟优秀青年科学家,在常州科教城从事激光装备领域制造。他对科教城的孵化助跑深有感触:“企业注册10万元起步之初,科技金融投了150万元;没有订单的时候,获得专利贷款200万元,现在公司已成长为装备、软件、通信、数据四位一体的服务商,是全国唯一一家提供工业数据征信的服务商,实现销售4.8亿元,完成了从工业装备到工业数据的转型。”

让更多“科技种子”享受阳光雨露破土萌芽,科教城的“店小二”们功不可没。金融天使下午茶、安琪营销下午茶、政府服务半月下午茶,三杯热茶始终温暖人心;小微贷、人才贷、苏科贷等金融服务为科技企业提供“靶向支持”;“专利巴巴”、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免除创新者的后顾之忧。

千军万马搞创新,万物生长创时代。让第一动力更强劲,跑出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发展的加速度。创新,这里风景独好。

本报记者 唐 颖

马上就评

创新引领的鲜活样本

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必须突出创新引领,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上用功发力,常州科教城的发展缩影正是鲜活样本。

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常州科教城坚持做高平台,做大载体,对研发机构实行主体重构、机制重塑和资源重组。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常州科教城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整合科技、人才、金融、产业政策资源,以贴近用户、家庭、市场为考量,重在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同向发力,给力轻资产、高科技、高成长、高效益公司快速发展。

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通俗地说就是让知识变成钱。常州科教城让企业从“配角”变成“主角”,让科学家走出“象牙塔”,围绕市场热点、需求痛点、产业空白点,进行应用研究、技术革新。在这里,科研和市场天然地长在了一起,前来对接转化成果的汽车排成了长龙,做实验的经常要排通宵。

在科教城的竞争模型中,公司是基干,平台是核心,载体是支撑,生态是保障,科技发展红利惠及用户、家庭、市场。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创新资源的流动规律在变,开发利用方式在变,科研组织形式和科技创新模式也要不断创新,发挥创新平台“极化效应”,让科技服务体系从“笼统”变成“系统”, “不比土地比土壤,不比形态比生态”,让每个创新梦想都闪亮。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