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浦东:“绣”出城市建设另一面的温情

2018-09-18 11:47:17

即将迈入80岁的“老浦东”张美华,脑海中依然会时常浮现很多年前“一张白纸”时的浦东和江对岸时尚、生动、一派繁华的浦西。

“楼房高不过5层,想看场电影要过江,想买点时新东西要过江,让人羡慕哟……”在黄浦江东岸的湖东造船厂工作了一辈子的张美华,时常在夜晚远眺灯火辉煌的浦西时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孩子到对岸去。”

28年斗转星移,黄浦江两岸换了人间。

浦西繁华依旧,浦东已更胜一筹。“社区服务贴心周到,出门就是地铁站、三甲医院、高档商场,家门口就能把想办的事都办了”。现在的张美华和老伴早已把年轻时的“誓言”忘得一干二净。如今,老两口经常会在江边绿道遇到晨练的儿子儿媳,到了周末要把在陆家嘴和张江工作的孙子孙女“叫回来聚聚”。

“去哪找比浦东更好的地方,谁舍得离开”,刚打完一套太极拳的张美华,站在滨江公园的绿荫里,红润的面庞上写满浦东人的骄傲和自豪。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28年前浦东开发开放时,建设者们的铿锵承诺,早已变成552万浦东人的眼中景、身边事。

“东成西就”涵养人文之城

高雅、文艺、有品位——如今,很多去过浦东的外地人总会脱口而出这样的“关键词”。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28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文化“荒原”。“与外人眼中时髦、潮流的‘大上海’仅一江之隔,却是欣赏高雅艺术要过江,看戏剧要过江,就连观看‘首轮电影’也要过江”,盘踞在很多浦东人心头无法言说的缺憾,终于在“东方艺术中心”破土动工的一刻,找到了出口。

2004年,浦东行政文化中心一侧,宛若“蝴蝶兰”的东方艺术中心优雅绽放,成为“上海最新的高雅艺术发布地”,并入选“上海十大时尚地标”。近4万平方米,演奏厅、音乐厅、展厅、歌剧厅一应俱全,第一次走进,喜爱歌剧艺术的张美华“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14年间,浦东文化建设仿佛安上了加速器。东方明珠、中华艺术宫、上海科技馆、梅赛德斯奔驰中心、航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一大批文化设施从“概念”到落地,浦东人骨子里的文艺细胞被唤醒。一场场音乐剧、交响乐、艺术展,涵养着浦东人的人文情怀和与世界接轨的艺术品位。

不止这些“高大上”的场馆,更多浦东百姓对“家门口”的文化服务站也是青睐有加。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时,曹路镇中虹居委会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里,一档“如意教你学越剧”特色文化服务正在火热上演,居民陈素君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了她在朋友圈转发的上课视频以及上百条点赞。

事实上,为了让最基层的老百姓共享文化服务,涵养人文气质,近年来,浦东区委、区政府在大型场馆建设之外,一直致力于激活基层文化服务“神经末梢”,贯通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家门口”文化站设立微型图书馆,居民只需要掏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就可以把心仪的畅销书借回家,28天内归还即可。如果喜爱的书目不在表单上,可以提前预约,工作人员会在7天内从浦东新区图书馆帮你借回,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今年,浦东新区计划安排区级配送文艺演出800场、文艺辅导4000课时、艺术培训导赏1500场、公益电影1.5万场。一大批优秀艺术资源,包括东方歌舞团、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沪剧院、上海戏剧学院等被“打包”,为居民配送优质“文化餐”。

年内,1285个“家门口”服务站还将通过公共文化服务配送、主体供给、载体空间服务、数字化服务、融合等五个方面的“能级提升”,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基层的布局科学合理、设施设备齐全、基本功能完备、获得群众美誉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此外,打造融书房、学习书房、科学城书房、大隐湖畔书局四个新型阅读空间,每个阅读空间上千平方米、人性化的布置,5万余册各类藏书,不光“从哪个角度拍都文艺范儿”,更是满足了周边白领的文化需求。

“与过去浦东浦西‘楚河汉界’不同,如今,黄浦江两岸‘东成西就’,共同涵养上海的人文气质。”浦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广局副局长孙毓表示。

奔跑中的城市温度

“我更喜欢挖红薯活动,能让我们感受不一样的生活。”11岁杨艾婳和曹籽宣,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样的兴奋,来自她们所居住的金桥碧云国际社区“家门口”服务站,举办的芭蕾、英语、乐高、农事等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

此时,同样新奇不已的,还有服务站里正在参加“做月饼”“旗袍秀”“缝纫课”等不同课程的“洋居民”们。“帮助来自世界各地的居民,快速融入社区、融入上海,她们做得真好。”正忙前忙后帮着协调资源的瑟琳娜,来自新加坡,闲暇的时候,她总来社区做志愿者。

1.3万常住人口,其中8000名外籍人士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上海规模最大、综合环境最具创意特色的新型国际社区,碧云国际社区以完善的功能配套,党群、政务、法律、健康、社区管理、文化、生活、特色服务等8大类,超过60项细致入微的服务,让居民们在这个“小小联合国”里其乐融融。

其实,不光在“与国际接轨”的碧云社区,这样贴心周到的“家门口”服务,早已融入浦东市民的日常生活。

“老浦东”陆德兴,对12年前浦东市民中心揭牌那天依然印象深刻,“说是让市民的大部分事务能在一门内办结。光是走到电子触屏前轻轻一点,就能吐出一张写着窗口位置和排队号码的小纸片,已让不少人看傻了眼。在当时的中国,这太新鲜了。”

而今,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一名工作人员,村、居委会里一个类似企业“前台”的空间,就能“全岗”受理居民大大小小的诉求,“别说不用去大厅排号,小区门都不用出了”。

从“一站办结”到“一步办结”,“家门口”“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已经成为浦东改革为民的新尺度。

2016年,《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发布,陆家嘴街道率先发布《10—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公众版》,以一个个居民居住区为圆心,15分钟步程为半径,逐步完善圈内养老、医疗、文化、体育、教育、购物等老百姓日常所需的社区服务资源板块。

随后,在36个街镇830个村居,浦东试点建设的“家门口”服务站全面开花,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党群、政务、生活、法律、健康、文化和城市管理七大类常规服务。部分村、居还针对当地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探索了双职工家庭晚托班,帮老人上门办身份证,为老人点餐、助浴等特色服务。

这座“奔跑”中的现代化大都市,正以其点滴服务,“绣”出城市建设另一面的温情,每一次落针,对应着的都是老百姓的痛点和个性化需求。

“老人智慧关爱”系统让独居、高龄老人及其家人更暖心、放心。在沪东新村城运分中心,目前已有1014户孤寡独居老人、残疾人家庭和失独家庭免费安装了“三件套”:烟雾传感器、红外感应器、紧急按钮。家住五莲路北小区的独居老人李宝福,在家突发脑梗,所幸最后按下了“三件套”中的紧急按钮,被结对的社区志愿者孙红英送去了医院。

详细了解社区居民、商务街区、青年白领等各类诉求,以共性需求为最大公约数,形成镇级需求清单,供村居对照,选准服务项目——

沪东新村街道柳博居民区充分挖掘社区能人资源,支持培育马老师文化工作室,为社区学龄前儿童提供启蒙舞蹈教学;惠南镇东城社区依托“妈妈学院”平台,列出需求清单,由平安银行南汇支行认领金融课堂,为小朋友开展“小小银行家”体验活动,传授金融知识;高桥镇凌桥社区在浦凌佳苑小区东部用栅栏围出了一个约400平方米的空地“凌趣农场”,满足动迁农民的“田园梦”……

天蓝地绿“美丽家园”

在宝武钢铁集团总部工作的黄先生,最近有个想法:把另一个区的房子卖了,换到世博园附近。这样,每天晚饭后就能和家人一起沿着黄浦江边的绿道走走,是很让人惬意向往的生活:“经常会有萨克斯的声音传来,你看对面,那是远望号测量船,你看,那是芦浦大桥的晚霞!”

28载从农田到都市,与城市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同步,高质量的健康、美好、幸福生活,也已经是浦东新区“黄先生们”的共同追求和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儿。

百姓所需,执政所向。正如亲历浦东开发开放全过程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在回忆录《浦东奇迹》中所说:“浦东的开发始终把‘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居更佳’作为奋斗目标”。

城市“大建设”之外,通过推进“缤纷社区(内城)空间更新试点行动计划”,社区“微景观”也在悄然变化,居民总在不经意间发现——福山路与商城路交叉口的空地上,多了一座时尚的跑道花园;潍坊一村的违法建筑变成了休闲绿地;几处临街的老公房外墙惊现巨幅的后现代墙绘……截至目前,浦东已完成了内环内33平方公里、5个街道的改造试点。2018年,这项计划将拓展至全区36个街道、镇,一批有品质、有温度、有活力的“美丽家园”和“美丽街区”将渐次出炉。

编制“浦东新区慢行休闲(绿道)系统专项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建成200 公里慢行步道的目标。2017年年底,22公里浦江东岸全线贯通,成为属于全体市民百姓的公共空间和健身、旅游、休闲的生活岸线。浦东滨江将自然、生态、人文结合,让慢行道、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种植、滩涂湿地、夜景照明、智慧设施、公共艺术活动一一落地。

除了城市“宜居社区”,同样需要破题的,还有承载着34万农民、50万亩基本农田、396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让乡村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

2018年浦东新区的工作务虚会上,以“环境卫生清洁美、摆放有序整齐美、种树栽花绿化美、庭院设计协调美、文明和谐家风美”为目标的“美丽庭院”建设,成了浦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撬动更高水平城乡一体发展的一把“金钥匙”。

区农委和区妇联联手推进,在13个镇31个村试点后,已经扩大到21个镇331个村,计划到明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全区“美丽庭院”建设,明年年底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如今的浦东乡村,航头的违建消除了、大团的宅基整洁了、泥城的水岸清了。一条条老街、一座座祖屋、一棵棵绿树、一道道碧水,成了美丽乡村新景观,成了都市人寄托乡愁、回味乡韵的“怀旧角”“幸福屋”。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