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民宿业主王海港看好渔村发展:从游客到“西岛人”

2018-08-07 08:37:53

珊瑚石围墙的斑驳印记记录着时光,随处可见的渔家元素凸显出文化韵味……这个周末,在三亚西岛渔村,一家已进入装修后期的“远方”民宿吸引了不少游客的注意。

“还没开业,我们已经迎来了五六拨客人。游客喜欢在这里参观、拍照。”民宿老板王海港对渔村的热闹人气并不意外,“如果不是看好渔村的发展,我也不会和朋友在这里投资。”

就在去年,来自江苏的王海港还只是随朋友前来西岛游玩的一名游客。如今,扎根渔村大半年,王海港已经把自己当做了“西岛人”。

明清时期,西岛上的渔民以打鱼为生,世世代代守护着这座岛屿。直到上个世纪末,旅游发展的浪潮席卷至岛上,西岛景区开发运营。然而,长久以来,景区和渔村之间隔着一道长长的围墙,游客不能在渔村和景区之间自由进出,村民也无法随意进入景区。一道围墙,隔出了两个世界:景区游客数量日益增长,一派热闹景象;渔村却只剩下越来越旧的房子。

“村里有点本事的人,都想往外跑。年轻人宁愿在城里打工,也不愿回家。”黎小康是岛上的“90后”新生代。中学毕业后,他外出到三亚、广东等地打工,扫过地,当过服务员,还带过旅游团。看到三亚的游客越来越多,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彼时,三亚也在思考如何做“渔村的原生态之美”这篇文章。三亚市委、市政府提出将西岛社区打造成为“美丽渔村”,在建设过程中结合当地独特的渔村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涵盖文创旅游、民宿度假、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美丽渔村。

2017年11月28日,西岛渔村一期建成迎客,藏在深闺的西岛渔村向游客“敞开怀抱”。

“这一天,我们盼了19年!”西岛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黎庆学有些激动。

西岛渔村,从默默无闻到旅游热点,外人觉得仿佛只是一夜之间的事,可渔村人却觉得太长,他们更愿意用“月”或“天”来感知村子的变化:杂乱的菜市场变成特色集市,海边的荒地被改造为社区广场,海上书房、西岛文创馆、西岛门户广场、女民兵展馆、珊瑚科普中心等相继建成迎客,为老渔村注入新活力。

“我第一次来就爱上了这里。”王海港还记得初到渔村时他的惊奇与欣喜——清晨,伴随着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到西岛码头看个日出;午后,手捧一本书,静静地坐在“海上书屋”里阅读;傍晚,聆听海浪的阵阵涛声,到牛王岭看夕阳西下;晚间,选择百年以上的珊瑚古屋或带有主题特色的民宿住下……

在全域旅游建设的东风下,村里大量的闲置房屋被天涯区政府租下,逐渐被改造成发展民宿、文创、餐饮、特产集市等产业的基地,村民或是收取租金,或是以房屋或土地入股,在家门口吃起了“旅游饭”。曾经靠打鱼为生的村民王身取就是其中之一,如今他的老屋被改造成西岛文创馆,成为西岛文化的展示窗口。

“我们向村委会租了几套闲置的老房子,修旧如旧,精心改造成民宿客房和小酒吧。15年的租约免去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在政府的支持下安心做属于自己的旅游事业。”王海港期待着渔村的未来。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