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水利命脉润泽“金色草原”

2018-07-30 10:56:48  来源:农民日报

谢尔塔拉,蒙古语意为黄色草原,引申为“金色草原”。1955年,呼伦贝尔农牧场管理局在水草丰美的海拉尔河畔,建起了谢尔塔拉种牛场。几十年来,几代农场职工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由于当地气候干旱少雨,职工观念落后,对水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大,农业生产和职工生活受到了水资源短缺的限制。

穷则思变,勤劳的谢尔塔拉人逐渐意识到,水是兴农之本,为什么有天然的海拉尔河水资源非要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在草原上修一条“红旗渠”引海拉尔河水上山,“金色草原”何愁不变大粮仓?

1979年春,谢尔塔拉人抓住农业部建设“草原机械化实验站”的机遇,在谢尔塔拉草原上打响了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发令枪,伴随机声隆隆,海拉尔河畔挖掘出一条43米宽、1500米长的引水渠,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山坡上还建起扬程35米的扬水站。海拉尔河水跃上山岗,顺着山坡走势,流进绵延10多公里的输水干渠。从此,林、水、机、田、路相配套的1.6万亩粮、油、青饲料基地变成旱涝保收的丰产田,3.5万亩改良草场稳产高产,8万亩草库伦碧草连天。

2011年,为解决当地气候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土壤含沙量高、失水较快这些现实困境,谢尔塔拉农牧场提出,调整种植结构,油菜种植面积增加到14万亩;加大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努力实现产值效益最大化,复种指数达到93.6%。当年仅复播免耕油菜一项就增加收入1080万元。

2011年,谢尔塔拉农业产值、油菜总产、职工收入等五项指标突破历史记录,农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到2014年,谢尔塔拉农牧场实现农业产值“四连增”和粮油总产、经营利润“双超亿”。

尝到了甜头的谢尔塔拉人对水利建设的热情有增无减。谢尔塔拉农牧场将节水喷灌建设作为水利兴农的第一要务,专门成立了水利科,积极争取国家各项水利项目资金,扩展农田水利建设规模。

如今,全场各农业队已投入使用大中小蓄水池15个,总蓄水量达300多万立方米。通过扬水站、泵、输水渠,每小时引海拉尔河水上山达2万吨。300多台指针式、平移式、卷盘式等各种型号喷灌机分布在7个农业队广袤无垠的耕地里。仅用7年时间,全场农田水利规划建设面积由原来的3.2万亩增加到20多万亩,占全场总耕地面积的80%。

近年来,谢尔塔拉农牧场在连续遭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全力发挥节水喷灌作用,扬水站24小时不间断提水,300多台喷灌机昼夜不停浇灌,有效缓解了因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影响,而且大旱之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充分显示了节水喷灌的威力,基本结束“靠天吃饭”的历史。

与此同时,良好的水资源环境还吸引了社会资本投资蓄水池养鱼、垂钓等休闲旅游项目。如今,谢尔塔拉建起了50多栋楼房,取名“谢尔塔拉小镇”,容纳了1000多户职工入住。谢尔塔拉所有街道都建成水泥路,中央街两侧彩砖人行道旁矗立起两排路灯,职工高兴地说:“谢尔塔拉真有点城市的味道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