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深度聚焦: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亿万小农户

2018-04-09 10:53:07  来源:农民日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到驾驶室里吹着空调听着歌的大机械作业;从推着独轮小车在村镇集市支个小摊零卖,到现代冷链物流朝夕之间就将地头果蔬送到千百里之外的居民餐桌。中国的小农手中,地还是那一亩三分地,但他们面临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翻天覆地。面对时代的巨变,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小农经济早已被汇合到商品经济大潮,亿万小农户亦无例外。然而,体量庞大、惯性明显的小农实现彻底的转身并非一日之功。生产效率低、产业水平低、增值程度低、科技信息水平低、资金难获取、劳动力素质低,这些都是阻碍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障碍。

助力小农户走上现代农业的道路,是历史和时代的需要,也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据统计,我国40%的耕地由280万家各类新型农业主体经营,另外60%的耕地则由两亿多农户经营,尽管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变化,但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小农户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没有小农户的现代化,就没有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事实上,新型经营主体正是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有能力、有实力将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经营,连接大市场,克服小农户自身生产能力弱、市场信息不足、经营理念落后等缺陷;另一方面,这几年发展迅猛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能够为小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小农户老龄化和兼业化日益突出的问题,让农村“谁来种地”不再成为难题。

“一花独放不是春。”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需要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扛起大旗,也有赖于亿万小农户的“百花齐放”。支持小农户发展需要从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全面扶持。进一步增强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充分发挥好其组织带动作用,帮助小农户突破小、弱、散的发展瓶颈,在资金、政策上向支持小农户的新型主体倾斜,尤其是对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组织给予鼓励扶持,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让小农户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还要激发小农户自身发展动力,引导一批综合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小农户发展规模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更多小农户在现代农业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从蔬菜进社区到土地托管,鑫通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升级求变中实现了小农户在市场中的综合价值——

“现代小农”背后的大力推手

游客在合作社草莓大棚里采摘

本报记者 马玉文/图

只有66户、178口人的东楼村是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的一个自然村,全村人少、农业形式单一。

2014年,49岁的张文清带领村民成立鑫通农业专业合作社,引领村民发展蔬菜大棚。2017年1月,在合作社基础上成立了忻州绿野仙蔬菜配送公司,依托社区支持农民模式,送蔬菜进社区,引导村民从传统小农向商品小农转变。如今,合作社又尝试起土地托管,打造农业生产全托管模式。在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做市场所向,鑫通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自我求变,增加了合作社的竞争力,让小农户踏上了现代农业的快车,村民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2016年,合作社实现总收入2500余万元,盈余940万元,社员人均收入提高70%。

服务小农户告别传统种植

东楼村一直以种植玉米、甜瓜为主。“但好年好景,差年差景。靠天吃饭的习惯、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导致村民的收入一直上不去。”张文清说。2014年,张文清以股份制合作的形式联合村民成立了合作社,建起大棚,种植有机蔬菜和瓜果,村民多了一份产业。

“合作社让村民不再指着打粮食过日子,帮村民抱团应对市场,避免蔬菜上市时的自我价格战。更重要的是,合作社向村民传输科学生产理念,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张文清说。一方面合作社建设生态科普示范基地,聘请了5名副高以上的专家,与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承担新品种、新技术试验、试种科研基地。一方面成立了科普培训中心,为农户提供优种优肥、技术培训、指导咨询服务,结合时令,以授课与实践相结合、专家与土专家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民进行科普培训。

以合作社为主体,用技术提升生产,东楼村村民也吃上了科技饭。如今,合作社股东53名,社员150余人,种植面积达1360亩,大部分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种植品种有西瓜、核桃、水果玉米等50余种,形成了蔬果、肉鸡、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业教育、采摘等特色板块,成为农民的科普示范基地、城镇市民的生态观光基地,学生实验的体验基地。

“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靠政策支持和合作社带动,关键要提升村民自我发展能力。”张文清说,合作社以建设科普E站和科普中心服务站为契机,将农业科普服务辐射到周边乡镇,帮助农民科学种田,带动更多农户迈向小康。

社区连接小农户,分得市场一杯羹

完成了农业主体、农民思想的改变,张文清又有了新的谋划:产品生产出来,卖给谁,怎么卖出去,才能让合作社和村民最大获益。

市场很大,怎么样才能够得着呢?2017年1月,立足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张文清成立了绿野仙蔬菜配送公司,通过蔬菜进社区的服务建立起社区支持农业的销售模式。

对于这种模式,张文清做了一些调查了解。“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要靠加工转化,也离不开渠道建设。蔬菜配送已在许多城市实践成熟。资料显示,仅忻州地区农副产品的总交易额就达到23亿,而需要依赖绿野仙蔬菜配送中心的份额将至少超过6亿,蔬菜配送市场巨大。”

好想法如何变为现实呢?张文清小心尝试。

2017年5月3日,合作社举办了一场绿野仙进万家的活动,通过订单+预售,以销定产既满足了市场调研也实现了产销对接。结果超乎预料,1270个现场订单让合作社有了继续前行的信心。

随后,电脑录入系统、市场APP系统、包装机、货架等相继配套。为了实现旺储淡销,冷冻库、保鲜库的修建也先后上马。

接下来,张文清将带领合作社开辟一条城乡一体化的“绿野仙中端直营店”,合作带动成立120家乡镇三农店,让更多农户参与进来。

这意味着,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探索实践,涉及包装、配送的产业链将会形成,东楼村村民有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公司已完成1270多家配送业务,加上合作社基地,共为180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其中包括30余户贫困户。

这也意味着,这一模式实现了农民从传统小农转变为现代小农。现代化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农旅融合正在成为东楼村村民致富的新手段。伴随着蔬菜进社区,城里人也被请到合作社打造的鑫通生态园里游玩消费。

目前,生态园已具备观光游览、品尝采摘、购物休闲等服务项目,开发出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产品。

如果说农业合作社是东楼村农业发展的1.0版,那成立绿野仙蔬菜配送中心,实现蔬菜进社区,构建产品定制、配送服务、农旅融合的产业链就是合作社发展的2.0升级版。

生产全托管突破小农户种植瓶颈

2017年下半年,合作社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合作,尝试玉米托管模式。这一模式下,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子、化肥等农资和旋耕地、播种、打药、收获等农机作业的全程托管服务,价格一律按市场价的百分之九十收取。玉米种植和田间管理技术由玉米研究所免费服务指导。农户基本不需要自己管理农田。

“这是对合作社的又一次升级,将建立起全产业链的农业服务体系。”张文清介绍,升级后不仅利于土地的规模化、标准化,更降低了农资购买成本和农机服务成本,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张文清为村民细细算了一笔有说服力的账。生产全托管给合作社后,玉米平均亩产800公斤,增产效果明显,较其他地块可增产75公斤,按每公斤玉米1.6元计算,每亩可多收120元。种子、化肥、除草剂、浇水一亩投入255元,比市场价少花20元,旋耕地、播种、收获投入120元,比市场价少花15元,几项折算下来每亩玉米除去成本可收入920元,相比土地流转,每亩可多收入300-400元。

细算之下,村民开始认可。2017年,张文清在东楼村示范推广“增益型套餐式”土地托管服务经营模式,托管面积近300亩。他说,当地农民的托管意愿很高,预计合作社托管土地面积能达到5000亩。

不断革新后,鑫通农业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经营模式的自我升级,找到了合作社对接市场的端口。也实现了小农户的综合价值,让小农户不是提供单一的农产品,而是提供粮食、蔬菜、物流配送等多种产品和服务,拓展了休闲观光等多元功能,让小农户有了挺进大市场的信心和能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