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闲置耕地、缓坡种上果苗,发展成为经果林,让荒山变为绿林,既保护了生态,又促进了发展,这就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最好体现。近年来,黔江区牢牢守住生态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形成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良好局面。
盛夏时节,当脆红李、猕猴桃等果子挂满枝头的时候,就意味着即将迎来一个丰收的好年景。近日,走进中塘乡兴泉村猕猴桃种植基地,成片的猕猴桃长势喜人,为特色林果种植带来了增收的势头。
位于中塘乡兴泉村的仰头山,以往贫瘠的土地只产红苕、洋芋、玉米,让曾经靠山吃山的当地村民长期受穷。乡党委政府认真分析认为,绿色特色是中塘乡最有吸引力的本色,是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无论是转方式,还是调结构,都需要绿色特色发展作支撑来推进。
2011年,中塘乡依托独特的区位和自然优势,引进龙头企业重庆三磊田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当地规划了1.03万亩土地,打造了一个集品种展示、科技推广、产品交易、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猕猴桃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园,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让农户受益。
村民王正宪就是其中之一。王正宪一共“反承包”了20亩果园,平常他主要负责给果树修枝、除草、施肥。王正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月,他能获得近2000元工钱,而且等果实成熟销售后,每斤还可获得3至6毛钱的分红,务工加上分红,年收入有望达到3万余元。“种子、肥料都是公司提供,我们不花一分钱,这几万元是纯利润。”王正宪补充道。
除了猕猴桃,中塘乡还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闲置土地、荒地上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如脆红李、茶叶等,在促进当地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也走上了绿色生态之路,形成了生态环境友好、地域特征突出、竞争力强、贡献率高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体系。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 中塘乡的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只是黔江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黔江区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已成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一发展理念已深入广大干部群众心里,黔江区的“绿水青山”已经成了富民的“金山银山”。
今年,全区计划每个乡镇街道发展1000亩(金溪镇50000亩)以上的亩产万元立体农业示范基地,目前30个街道、乡镇采取林下种养殖、稻田综合利用、烟菜轮作、果粮套作、果菜套作等模式落实亩产万元立体农业面积3.5万亩,产业涉及水果、蔬菜、中药材、水产、畜牧和经济作物六大类。水果涉及李子、桃子、柿子、猕猴桃、枇杷、石榴、柑桔等7个品种,蔬菜涉及食用菌、莲藕、生姜、青菜头、魔芋、黄秋葵6个品种,中药材主要是瓜蒌、芍药,水产涉及蟹、虾、泥、黄鳝等品种,经济作物涉及烤烟、蚕桑、油茶、藤茶等作物。其中,1至5月,新发展猕猴桃、李子、桃子等优质水果1.43万亩,改造猕猴桃基地5540亩,发展以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地牯牛、黄秋葵等特色蔬菜1.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