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一角
生态民居
通威黔江光伏发电项目
鸟瞰阿蓬江—生态美(资料图片)
武陵水岸健身忙
杭白菊基地一角(资料图片)
日前,2018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重庆黔江站(国际赛)现场,特邀嘉宾、奥运射击冠军杨凌说,第一次来到重庆黔江,感觉非常舒服,在体验、欣赏、享受黔江“山水”之美时,更是一场“吸氧洗肺”之旅。杨凌的话一点不错。近年来,黔江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加快绿色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给自然“种绿”,给生态“留白”,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黔江,让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现代版“全民治水”
近日,黔江区水务志愿者来到邻鄂镇中心小学校,与留守儿童一起开展河道清理活动。今年以来,黔江区各所学校参加河道清理志愿服务的学生达到上万人次,护河志愿者已招募近2000名。这是区委、区政府全力奏响“全民治水”大合唱的一个缩影。
“我区河长制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建成,实现河长体系、制度措施、监督检查全覆盖。”区水务局局长段拥军说,自2017年以来,黔江区已建立起区、乡镇(街道)、村(社)三级河长体系,并实施“双总河长”制,落实各级河长392名,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库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全区河库健康生命、实现河库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在推进河长制工作中,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先后11次研究部署河长制工作,5名区级河长先后26次巡查河库,区河长办会同区政府督查室先后5次对各乡镇(街道)河长制推进情况进行集中统一督查,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河长完成巡河3587次,解决群众关心关注问题106件,清除河道垃圾4000余吨;开展辖区内河流和跨乡镇断面的水质监测工作,将河长制工作纳入区级责任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内容,层层压实河长制责任。对全区河流进行了“全面体检”,每条河流、每座水库建立了基础信息台帐,编制完成了全区各级河流水库“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开展“清河一号”专项行动,依法完成禁养区内53家养殖场关闭,取缔14个污水直排口;落实河库保洁员1176名,建成城乡污水处理厂31座,在建污水处理厂12座;开展整治非法码头和非法采砂专项行动,关停饮用水源地附近旅游码头1处,拆除“三无”船舶21只,查处4起非法采砂案。开展河库巡查专项行动,督办整改突出问题11次,有效维护了河库管理秩序。
至此,非法采砂全面叫停,禁养区养殖场全部关闭,阿蓬江“一江两岸”美丽画卷徐徐铺展;281条河流、23座水库都有河长守护,以“量身定制”的治理方案,实现水质根本好转和稳定向好;450名“河小青”上岗巡河,“红领巾河长”小手牵大手共护母亲河,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厚积绿色“财富仓”
位于中塘乡胜利村茶园(小地名)的百富联油茶基地,漫山遍野油茶绿油油的,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记者看到,在油茶基地里,还套种有马铃薯等作物。
基地负责人黄宁告诉记者,油茶基地原是一片荒坡,山高坡陡谷深,人烟稀少,不适宜居住。后来,他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流转土地2000亩,规模种植起了油茶,并套种南瓜、花生、马铃薯、辣椒等作物,大力发展“亩产万元”立体农业、特色效益农业。基地规划5000亩,全部建成后将直接带动周边500余家农户种植油茶,预计户均增收10000元以上,实现农民就近就地务工100人以上。
一直以来,黔江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乡村。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唱好“林中曲”,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无独有偶。阿蓬江镇柒坨村、濯水镇堰塘村,曾经是全市有名的贫困村。近年来,通过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强化乡村治理,曾经“贫穷、闭塞、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如今,公路畅了、产业旺了、百姓富了,呈现出“天蓝、地绿、水清、业旺、民富”的景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黔江区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黔江区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深化全域旅游发展,扩大绿色产品供给,涵养绿色生态文化,把绿水青山变成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对此,黔江区积极打造全域旅游格局,通过生态旅游接续释放“生态红利”;大力发展生态特色效益农业,培育一批“名优特新”农产品区域品牌,通过“山韵黔江”等电商品牌拉动,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商品化率和市场占有率;推进材料、纺织、环保“三大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茧丝绸产业、环保循环产业,推进工业经济向绿色环保发展转变……让绿色文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护绿制度铸“利器”
近日,黔江区水环境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对老窖溪水源保护区水质进行了监测。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了取样、添加保护试剂、分装,将水质样品带回了水环境检测中心进行全面分析。据悉,在黔江,这样的水质检测工作每个月要开展一次。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黔江区打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坚盾”,形成了助推绿色发展的制度“利器”,形成“城镇集聚人口、园区带动产业、乡村山清水秀”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提高管控效力。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用途管制、生态资源有偿使用等制度,划定空间开发管制界限,明确禁止性、限制性措施,强化生态红线管控;加强环评、排污许可、用地许可等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全面销号整改中央环保督查反馈问题,加大生态红线管控落实情况的执法监督,对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重拳出击、刚性执法;将生态环境保护绩效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体系,实行环保“负面清单”管理,对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肃追究责任。
“近年来,黔江以天蓝地绿水清为底图,构建绿色屏障。”黔江区有关负责人说,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擦亮山青地绿底色、勾勒天蓝水清画卷、打造生态绿色家园,让黔江的“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黔江区加强了对森林、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开展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严守耕地、林地、湿地红线,实行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开展地灾防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保持了全域土壤无污染、原生态、纯绿色;全面加强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提高城区和集镇气化率,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50天以上;打造城市“绿肺”系统,进一步提升了空气质量。扎实推进“绿色村庄”“绿色新村”创建,保护好乡土自然景观和民俗村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推进“两城同创”向乡镇、村社区延伸,着力建设一批美丽乡村;同时,巩固发展“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清新清凉峡谷城”“中国森林氧吧”品牌。
在这里,“黔江蓝”“黔江绿”早已见惯不惊。
(记者罗跃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