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学习借鉴独山县先进发展经验系列评论(三)
■本报评论员
当旅游遇上文化、旅游邂逅农业、旅游结合城建、旅游加上扶贫…… 在独山县,旅游不再只是一个单体概念,“旅游+”的理念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譬如净心谷景区。“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及独山花灯、友芝文化、抗战文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地方特色文化被融入旅游产品、景区建设、活动策划中,景区融汇了建筑、雕刻、装饰、园林、绘画等诸多艺术,同时使用花灯、歌舞、小品、书画、文学、摄影、工艺品、特色美食等各种载体,最大限度地将文化产品实体化,实现了旅游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十年来,独山县始终立足自身优势,乘着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东风,实现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借助“旅游+”发展理念,启动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实践,凸显了具有独创性、唯一性、不可复制性的竞争优势。黔江区学习借鉴独山县的发展经验,就是要学好用好“旅游+”理念,让旅游和各种资源要素碰撞出激情的火花,在创意中彰显独特魅力、打造特色品牌,重点作好三篇文章。
要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黔江在生态、自然、文化等旅游资源禀赋具有比较优势,要通过全域性发展全面实现旅游转型升级,必须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按照“一城主导,一江拉动,一点引爆,全域发展”思路,全面打造以30A景区为带动、以高品质乡村旅游景点为补充的全域发展格局。继续承办中国山地马拉松、中国跑客节、濯水电影节等重大赛事活动,加快建设“康养黔江”,提高黔江对外知名度、美誉度。
要积极推进中国工匠城建设。总结借鉴独山县的建设经验,黔江区应建立“自主平台公司主导+团队创意+高水平团队规划+大集团公司承建+专业化机构运营”五方协作模式来建设中国工匠城。一方面通过设计团队的努力,将土家特色文化、芭拉胡景区、黔江城市建设与中国工匠城一体规划建设。另一方面以旅投公司为载体,引进权威、专业投资机构开展投融资运营工作,加强财务管理,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工匠城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破解项目融资难题。
要加快打造快旅漫游的旅游交通体系。以交通“三年大会战”为契机,完善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推进零换乘枢纽PPP项目落地,引进旅游小火车项目推进“城景通、景景通”;运用好武陵山旅游发展联盟大会成果,优化推出一批覆盖周边、联动内外的跨区域旅游线路。发展“互联网+旅游”业态,加快设立重庆市旅游资源交易中心,增强黔江旅游资源集散能力,提速打造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推进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科教蓬勃强大国,旅游兴旺富小康。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黔江区顺势而为、不可不为、为之有利的重要路径。全区上下要牢牢紧密结合自身优势特点,把“旅游+”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努力推动旅游发展全域化,为建设美丽黔江再添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