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帮助终身不忘共产党,寒转暖时刻思念帮扶人。”横批“热爱祖国”。这副书写工整和谐的对联,贴在黔江区五里乡五里社区5组建卡贫困户黄大炀家的大门上。创作这副对联的人,正是81岁高龄的黄大炀。
从字面上看,这副对联简单、直白、朴实。从作者的内心看,不仅歌颂了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真情帮扶、真心帮助,也流露出了作者在脱贫之后的喜悦之情、感激之情。
“吃水不忘挖井人,做人要懂得感恩。”黄大炀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有感于党委、政府对他家的帮助与扶持,让他家彻底脱贫,走上了致富路,于是创作这副对联,贴在自家大门上,时刻牢记着党委、政府的恩情。同时,也希望起到宣传教育引导村民积极向上的作用。
无疑,这副“脱贫”对联,是黄大炀对党委、政府真心帮助帮扶,心存感激之情的真实写照。同时黄大炀的真心话也呈现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
近年来,黔江区委、区政府实施一系列与人民群众期待高度契合的重大决策,获得群众的衷心拥护、鼎力支持和由衷点赞。百姓的满意度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节攀升,全区上下形成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同时,黔江区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强化基本民生保障,着力建设平安黔江,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
近日,记者在黔江区黑溪小学问起住校条件时,该小学一位男生说,自从搬进新校舍后,他们的住校条件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每逢夏天,再也不用担心蚊虫叮咬了……
2017年9月,由黔江区委、区政府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重庆国维外国语学校开学了,迎来首批500余名新生报名入学。该校实现当年开工建设、当年建成招生。
黔江区教委负责人说,近年来,黔江区财政已累计投入7.4亿元用于校舍及附属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全区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和武陵山区教育高地”发展目标,统筹各类教育整体发展,基本建成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区域性中心,渝东南教育中心已见雏形。
曾经,黔江的老百姓都有同样的经历或感受,一旦患上大病、重病等疑难杂症,要么前往恩施州、或者到重庆主城问诊就医。如今,黔江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了。
日前,湖北省咸丰县患有白内障疾病的王先生,来到黔江民族医院就医,手术很成功。像王先生这样从周边区县来黔江治病的病人不在少数。2017年,区外来黔江就医病人占比超过30%。
区卫计委负责人说,近年来,黔江区域性医疗中心地位日益凸显。成功建成1所三甲、2所二甲和1个市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启动实施城区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布局调整工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民族医院创“三甲”取得积极进展,建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黔江作为国家、重庆市规划建设的武陵山片区和成渝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定位的渝东南中心城市。当前,区域性商贸物流、教育、文化、医疗、应急、金融等中心地位日益凸显。
“如今,老百姓的获得感得到大大增强。”市民吴亮说,近年来,黔江基本的公共服务建设投入大、见效快,为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和便利,在家门口就可以轻松愉快享受购物、优质教育医疗了。
2017年,黔江区着力保障民生,加大基本的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人民生活获得新改善。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全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257.5万元,完成职业培训6703人;城乡养老、医疗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4.3%,全区共完成12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成10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开展流动文化服务749场,送演出下乡500场,完成了5个社区健身点创建;城区公共场所基本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60%以上的农村区域开通4G信号和光纤网络;17个乡镇(街道)天然气惠民工程建成投用;提升现代服务业,商贸金融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
群众幸福感——更有保障
日前,正阳街道朝阳社区1组居民老邱去北京旅游了一趟。老邱和老伴,是在黔江武陵山机场乘坐飞机去的。老邱说,他很庆幸生活在这个美好幸福的时代。
黔江区濯水镇三门社区石鸡坨土陶,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土陶传承人刘沛良告诉记者,近年来,黔江区旅游业迅速崛起,使得即将消失的土陶工艺又获得了新生。他将用“美”(改良土陶制品),回报时光与岁月。
“这辈子做梦都没想到,能够住上‘别墅’。”冯家街道中坝社区中坝家园1号小洋楼的主人粟国才高兴地说,他和老伴现在不住山上、不种庄稼了。据悉,中坝家园为搬迁安置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现有住户57户257人。
阿蓬江镇柒坨村在扶贫前,村里没有一条硬化村道,如今村民出行已经实现脚不“粘泥”了,水、电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村80%的农户用上宽带。村民张玉楼告诉记者,各级党委、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值得点赞,生活在这个美好时代,太幸福。
“蓝天映碧水,清风拂绿地;山水在城中,城在画卷里。”去年7月14日,黔江区被全国爱卫办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区”。市民李明说:“美丽黔江,我心安处,是一座您来了就舍不得离开的城市,我希望黔江越来越好。”
区城乡建委负责人说,近年来,黔江区始终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于城市工作中,“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黔江成效初显。
据悉,2017年黔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5天,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60.2%;阿蓬江两河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93%;城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3.1%;获评全国首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县。
2017年,黔江区继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投入7910万元完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巩固提升5万人的饮水安全,完成35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建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市级示范片1个、市级示范美丽宜居村庄5个。建成乡村旅游景点40个。城区道路清扫率、生活垃圾清运率均达100%。完成老城9条泥泞路硬化和6条破损道路改造。建成2个片区主污水管网和6个片区二三级污水管网;武陵山机场航线总数增至9条,改造提升干线公路147公里,实施农村小康路533公里……
群众安全感——更可持续
“黔江人民朴实友好,社会治安很好。”2017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重庆黔江站参赛选手李文杰,是贵州铜仁人。他告诉记者,黔江之行,是一场真正的享“安”之旅,心安,身也安。
2017年秋,黔江区连续第四次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再捧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这是黔江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平安黔江建设的又一座丰碑。
近年来,黔江区公众安全感指数、政法队伍满意度、司法公信力均保持在90%以上,2017年黔江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8.67%。这得益于黔江区委、区政府把和谐、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当作促进地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17年,黔江区明确将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当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强力推进。目前,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群众知晓率、支持率居全市前列。
城东街道推行“民事社办”,让市民通过“微型工作室”“发铭调解室”,只跑一次便得到优质、便捷的服务。让社区干部下沉到一线,把办公桌搬到居民家门口,直接面向群众、贴近群众开展纠纷调解、法律咨询、就业服务、政策宣传、民事代办等活动,备受市民点赞。
据悉,2017年,黔江区深入推进平安建设,背街小巷和重点部位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八类刑案大幅下降,无一例民转刑案。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实现市上下达的控制目标。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和重庆市社区教育示范区……
当前,黔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和谐、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中,经济社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全区干部群众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满怀激情,信心百倍,全力建设 “工业强区、旅游大区、城市靓区”,加快建成渝东南中心城市、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为建设美丽黔江而努力奋斗。
(记者 罗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