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区上下正在全力开展脱贫摘帽“迎国检”工作。为了向“脱贫摘帽”发起最后冲刺,坚决打赢“迎国检”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城南街道全体干部职工深入每一户农户家中,落实帮扶举措、兑现扶贫政策、规划产业项目、解决群众困难……千方百计为群众脱贫致富出谋划策。7月6日,记者跟随城南街道一心社区扶贫工作队一道,走村串户,实地体验街道社区干部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的干劲与决心。
一心社区扶贫工作队在贫困户李登云家
扶贫工作队员泡面充饥
每天走访几十户,队员们黑了瘦了
7月6日早晨不到7点,刚刚吃过早饭的一心社区扶贫工作队队长、城南街道纪工委书记杨秫岚和队员们便坐上车,开始新一天的入户走访工作。
“每天都是这个时候去农户,一直到晚上7点多,有的时候9点多才回来。”杨秫岚告诉记者,“必须得早点去,因为村民们早饭吃了一般都要下地干活,去晚了不一定能见到人,也怕耽搁他们干活。”
城南街道一心社区,距离城区较远。辖区内共有7个居民小组,504户,其中30户为贫困户。
“早啊,吃过早饭了吗?”“你们家外面的垃圾要清理一下,卫生要再打扫一下哦!”刚来到农户家里,杨秫岚和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熟络地和他们打招呼,唠家常。农户家里所有的情况,杨秫岚和她的队员们已经烂熟于心。每个月不下10次去农户家中的频率,让他们和农户之间彼此早已熟悉。
“家里还有吃的没有?”“谁给你送米送油来?”“存折上还有多少钱?”在一心社区7组低保户吴国峰家,杨秫岚关切地问。当了解到老人的实际困难之后,杨秫岚当即决定为老人送米、油等生活用品,解决临时困难。
“每天都是这样逐组、逐户、逐人上门走访,查看他们的生活情况、环境卫生等。有的时候碰不到人,还要再来第二次。”杨秫岚告诉记者,一个多月以来,他们每天不是在农户家中,就是在去农户家的路上。由于距城较远和其他条件限制,每天的午饭基本上就用方便面凑合,时间稍微充裕点的时候,就在社区服务中心下一碗面条“改善伙食”,由于工作强度大、压力大,经常连晚饭也省掉了。
“每天都要走几十户,车子开不到的地方完全靠步行。手机上的计步器,每天的步数基本上都超过2万步。”杨秫岚说,在高强度以及高温环境下工作,帮扶干部们都瘦了好几斤,也晒黑了。
帮扶工作落到实处,群众笑了
据一心社区居委会主任宋书财介绍,社区面积12平方公里,却只有504户2008人,居住分散,工作队每天都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
“叔叔嬢嬢快进来坐,喝茶。”在贫困户李登云家,一见到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来了,李登云的两个儿子便像见到亲人一般,赶紧招呼大家入座。
“我这个房子,要是没有你们的帮助,我想都不敢想。”因学致贫的李登云一家,本只有两间老屋居住,在街道和帮扶部门的资助下,他们得到6万元建房款,修起了一层楼的新房。李登云的大儿子在重庆读大二,小儿子也刚刚参加完高考,马上要上大学了。“真的很感谢街道社区的干部,感谢党和政府,不然光靠我卖菜的收入,光供两个学生读书就不错了,哪里来钱修房子哦!”
如今,李登云在解决了住房的后顾之忧后,一心挣钱供两个孩子上学。他和妻子利用传统农耕的方式,种了1亩蜂糖李、10亩蔬菜、40亩农作物,还养了10头猪,一年的收入,已经能够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和日常生活开销。
“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我非常满意,他们真的是给我们家做了太多的实事、好事。真的很感谢他们。”李登云笑着说。
据一心社区党委书记唐万明介绍,社区居民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如今的一心社区,各家各户基本都根据各自的经济实力,修建了楼房,过上了好日子。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一心社区陆续发展了脆红李1000亩、蔬菜1200亩,养殖猪1000余头、鸡3000余只。
全街齐动员,决胜脱贫攻坚
在日前通报的5月份街道镇乡脱贫攻坚考核排名情况和驻村工作情况中,城南街道与其他4个街道镇乡考核得分排名并列第一位。这与像杨秫岚这样的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帮扶干部密不可分,与城南街道全街上下一条心,齐动员,全力决战脱贫攻坚更是密不可分。
“在今年3月全区迎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脱贫摘帽’检查验收动员会议后,我们对照国家检查验收新要求、新动向,本着‘细而又细、实而又实、精而又准’的原则抓好落实。”城南街道党工委书记冉光荣告诉记者,全街7856户,有153户贫困户,为了进一步充实结对帮扶力量,街道新组建了9个驻社工作队,由街道班子成员任队长,充实结对帮扶责任人20名。像过筛子一样,逐社区、逐组、逐户、逐人走访到位,指导帮助贫困对象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帮助栽植果蔬等农作物,还要帮助他们把去年的收入账算实、算细、算全、算明白。除此之外,帮扶干部还要对医疗、教育、产业、培训就业、住房保障、民政兜底等方面的脱贫政策进行再解释、再宣传、再落实,对贫困家庭涉及政策享受的实行“代办、带教办”,提高政策知晓率和群众满意度;与贫困户进行暖心交流,架起连心桥,激发巩固脱贫致富的热情。各驻社区工作队队长还要负责在各社区分组召开群众大会,宣讲党的好政策,收集社情民意,积极化解民怨,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记者 王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