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贫困村脱贫项目建设进行时

2016-06-07 09:59:24  来源:今日钱江  作者:SystemMaster


安波在新建蚕桑基地查看桑叶长势。


杨晓凤在采摘桑叶。

    为限时打赢扶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越线、脱贫、摘帽”的扶贫攻坚目标,自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黔江区整合全区力量,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35个贫困村脱贫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交通建设

    规划项目352个,完工155个、在建193个、未动工4个,动工率为99%。村道路硬化工程规划项目60个,完工19个、在建40个、未动工1个。村道路新建及维修工程规划项目179个,完工96个、在建80个、未动工3个。人行便道工程规划项目113个,完工40个、在建73个。

    村容村貌

    区环保局统一采购的垃圾箱(桶)、勾臂车(手推车)等垃圾收运设备已全部配送到位,35个贫困村共实施卫生改厕1001户,建成沼气池(储粪池)209口。

    医疗卫生

    规划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17个,完工15个、在建2个。计划配备乡村医生22名,到位22名。

    饮水安全

    规划整村饮水安全项目34个,完工7个、在建27个;规划解决饮水安全51540人,已解决22562人。

    产业发展

    35个贫困村均已启动到户产业项目建设,共种植蚕桑8006亩、猕猴桃1483亩、脆红李2207亩、中药材4262亩、蔬菜10190亩、杂粮9067亩,养殖牛1281头、生猪23209头、羊4884只、家禽80667羽。

    文化建设

    35个贫困村均已通广播、电视、互联网信号,均已建成文化室、农家书屋和文化中心户。

    住房改善

    共建设13个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完成移民搬迁573户,其中搬迁贫困户203户。

    教育建设

    规划农村薄弱村小改造工程7个,完工5个、在建2个。

    阵地建设

    规划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项目24个,完工13个、在建11个。

    【我们村的脱贫故事】

    战斗堡垒 脱贫中坚

    “怎样才能脱贫?要靠山吃山,在土地上做文章,想尽法子让村里老弱病残有事做、有收入。”6月2日,记者在黔江区中塘乡迎新村采访时,该村党支部书记安波讲述了他们村党建助脱贫的故事。

    不让土地撂荒

    迎新村是大村,辖8个村民小组, 901户3418人。全村有耕地面积3633亩,林地面积1330亩。虽然离中塘集镇较近,但村民都不富裕,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有建卡贫困户113户468人。其中,因病致贫60户242人,因学致贫39户171人,因残致贫7户28人。在实施整村扶贫工作前人均纯收入仅3000余元,村道是砾石公路,有1500余人未能实现饮水安全。

    因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陆续外出打工,导致大部分土地荒芜。为了不让土地撂荒,村支部积极发挥党建助脱贫的作用,于2014年,引进重庆龙庆园林公司入住中塘,打造生态观光园,流转迎新村5组、6组土地880亩,打造起了一个农业生态观光园。

    我们村委会从2014年开始,就动员村里不能外出打工的老弱病残家庭,把撂荒的近100亩土地流转过来,栽上蚕桑作为示范片,以此带动他们利用房前屋后的零星荒地栽桑、种蔬菜、养鸡等,平常还负责村民在种养方面的技术指导。

    村里没有闲人

    通过各项产业的发展和示范带动,在我们村里,凡是勉强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妇女和残疾人,几乎没有一个闲着的。他们忙完自家的活,就来到蚕桑基地打工。不像以前,家里的农活做完后,就闲着没事干。

    白小林是一个身体有残缺的中年人,也是低保户,以前靠在街上捡垃圾维生,他家的土地一直荒芜着。2014年,他将土地流转出来栽桑,平常白小林就在蚕桑基地务工,每天60元。

    除了白小林,村里还有向银梅、徐素珍、田春梅、杨银莲等留守老人和中年妇女,把自家零星土地流转后,又回到蚕桑基地务工,每个月的务工收入都在1800元以上。

    蚕桑基地不择劳力,采桑叶、喂蚕子、摘蚕茧这些手头活,只要行走方便,10来岁的小孩都能做。通过蚕桑基地的示范带动,村里的蚕桑产业从无到有,目前已有10余户缺劳户和留守家庭,从事栽桑养蚕的产业。

    政府倾力帮扶

    从去年开始,我们迎新村在区科协、重庆银行和区国资委的帮扶下,来了扶贫工作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后,采取乡村干部和部门干部分户包干、对口帮扶的办法,按照“六个精准”,围绕贫困村“解八难、建八有”和贫困户“二不愁三保障”的脱贫越线目标等,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精准帮扶。

    截至目前,已硬化村级公路7.7公里;新建、维修了蓄水池68口,供水管道68千米;新建了人行便道3公里;扶贫搬迁建房75户,C、D级危房改造13户,建沼气池10户,卫生改厕50户等。

    另外区政府出资22.6万元,鼓励资助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增收。目前,全村有生猪养殖户47户,土鸡养殖户51户,种植脆红李113户(面积1200亩),蚕桑200亩,蔬菜100亩。

    通过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倾情帮扶,改善了我们迎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了村里产业发展。2015年已完成21户100人脱贫越线,2016年已实现113户468人脱贫摘帽。

    (记者 李诗素)

    【我的脱贫故事】

    租房养蚕 苦干脱贫

    6月3日凌晨5点半,大雨后的山峦上才露出一抹亮色,黔江区太极乡石槽村白家坪(小地名)的杨晓凤夫妇早早地就起了床,经过一番简单梳洗后,收拾好背篓,走向住家背后的一大片桑园,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尽管这才是养蚕的第二个年头,在养蚕季节里,每天凌晨5点半起床,杨晓凤夫妇已记不清这是多少次了。她们的心愿只有一个,无论如何,要靠自己一家人苦干,实现真正脱贫致富。

    晌午时分,杨晓凤一边采摘桑叶,一边对记者讲述了她的脱贫致富经历——

    打工五六年 倒欠10多万

    我们白家坪,这些年退耕还林搞得好,四处树林茂密,但这也给我们当地的居民带来了苦恼,虽然植被好,但种下庄稼往往得不到好的收成,还没到收获季节,野猪、野兔和各种鸟已把庄稼糟蹋得不像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到了外出务工。在大连的建筑工地上,一直干了五六年,钱是挣了一些,但是至今还有一万多元没得到手。拿着手里的一点微薄积蓄,在太极镇上修了间房,加上还要每个月供养小孩读书,至今我们家已欠下10多万元的外债。

    想起自己一个农村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在老家栽桑养蚕还是租住的房子,还加上10多万元的外债,每天想起我都睡不着。

    产业进村来 村民有奔头

    我们村是黔江区第一个蚕茧“千担”村,曾被视为区内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外出打工这几年,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起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我们村的陈祖召通过专业合作社出售生猪20头、仔猪140头,收入10万多元。村里的其他猕猴桃、烤烟等产业大户通过激励,也不断冒出来。

    外出才几年,村里发展产业很多人都富裕起来了。自己外出几年,除了修了个房子外,还倒欠下10多万元,想起这些我自己都生了一段时间的闷气。人家也是人,为啥我家就这么差呢?

    埋头苦干 只为脱贫

    去年初的一天,村委会的人领着乡政府的人到我家来,我都没猜到他们的来意。当他们动员我种植蚕桑,争取实现脱贫致富目标时,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我觉得我看到了希望,有了生活的目标,有了新的奔头,我要向本村的其他富裕村民看齐。

    从去年开始,为了种植蚕桑,我家进行了集体总动员,不分大小长幼,有一份力就出一份力。孩子们也相当懂事,回到家就帮大人忙活儿。一年下来,种植了34亩桑园,养蚕4张,实现产值7000多元。钱虽然不多,但毕竟在进账了,一家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今年,我们家稍微扩大了规模,将桑园面积扩大到53亩,全年预计养蚕25张,产值能实现4万元。为了这53亩蚕桑,家里一直喂养的猪牛现在没有了,没时间去打理;为了这53亩蚕桑,我们每天凌晨5点半就起床,每天每人要采摘4大背篓桑叶,每天累到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

    采摘一背篓桑叶,至少要花费一个小时。蚕一旦吃起来,速度是很惊人的,每次桑叶一层层铺上去,只听得见一阵“沙沙沙”的声音,桑叶就下去大半。想起自己采摘桑叶花费那么长时间,它吃起来就几分钟,我特别气恼。但只要一想起,它越是吃得快就长得快,我家就能尽快脱贫,我心情就好了大半,再苦再累都觉得值!

    现在,我女儿在太极集镇上开了一家小幼儿园,一年下来也有3万元剩余。我们老俩口就在家把蚕桑弄好,有政府的扶持,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记者手记

    一路走来,不同模式的帮扶工作让贫困户“真脱贫”的点滴细节,让记者切实感受到了黔江区扶贫工作的踏实与温暖。

    最让记者难以忘怀的是,黔江区大多贫困户,在艰难的生活面前,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退缩畏惧。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他们与天斗与地斗,起早贪黑,不计劳力付出,骨子里自始至终保持着一股山里人的“精气神”,心中的目标只有一个,在今年脱贫致富。

    (记者 谭登帆)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