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土家十三寨村民围着篝火跳起摆手舞。
1月3日晚上9点多,地处黔江区小南海镇大山深处的土家十三寨依旧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四周一片闹腾喧嚣。“虽然大冬天的还下着小雨,但与夏季相比,我们的生意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当地一胡姓农家乐女老板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黔江区充分发挥旅游引领作用,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呈现出一幅旅游富民的壮美画卷。
自去年来,黔江区进一步完善休闲农业基地设施设备,加强旅游要素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已形成2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强力深化“旅游大区”战略。同时,按照“一城主导、一江拉动、一点引爆、全域发展”的思路,持续推进阿蓬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旅游开发建设同步发展。深入推进小南海十三寨、沙坝万庆峡谷、石会中元、黄溪张氏庭院、仰头山农业园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基地建设和接待能力提升,加快旅游要素向“商养学闲情奇”拓展。
在高山之巅的水市乡,结合高山清凉植被丰富的特色,策划了“高山纳凉养生游”线路,成功吸引有避暑和养生需求的游客的目光。随着近年来对乡村旅游的深度培育和市场引导,渐渐地,高山旅游热线电话响了起来,前来咨询和避暑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在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高山纳凉养生游”成为水市乡越来越响亮的名号,贴心的“保姆式”服务让游客宾至如归,优惠的奖励政策的落实更是让前来避暑纳凉的游客体验到了超值享受。
尤其是近年来,黔江针对全区这个“大盘子”,积极开展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体旅融合、城旅融合,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旅游新路径。大力挖掘包装极具土家族特色的人文资源,将空置的吊脚楼、老房子改造为客栈、民宿,外部保持古朴的土家建筑风格。顺应游客兴趣爱好,做大做强集民俗风情、土家民居、古镇文化、休闲农业、生态文明、婚庆摄影、体育赛事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土家“原生活”摆手舞、哭嫁、打连萧等原生态民俗表演备受游客青睐。引进苏宁云商、京东、阿里巴巴、中邮等知名电商平台,把当地的旅游产品、原生态的自家土猪肉、老腊肉、本地新米等土特产品提供给各地游客。
如今,不仅仅是在小南海镇和水市乡,黔江全区的乡村旅游点都在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乡镇已意识到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而旅游主管部门的工作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地勘察踩线、策划旅游线路、印制宣传品、发放宣传资料、接受游客咨询、出台奖励政策、开展行业培训……一系列的脚踏实地的工作树立了黔江乡村旅游的品牌,也提升了黔江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2017年,全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形势喜人,建成农业观光体验园46个、醉美乡村旅游景点24个,接待乡村游客超过40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亿多元。(记者 谭登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