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开展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村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合开展农村垃圾处置、农村污水处理、农村卫生改厕等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取得显著成效。
改善农民住房条件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推进迅速,已签订自愿搬迁协议6779人,搬迁安置4248人,其中建房完工1740人,正在建房2508人;农村危房改造进展有序。目前全区已开工农村危房改造1200户,完工411户,其中D级危房开工613户,完工301户,建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开工204户,完工133户。
提升农村安全饮水
实施贫困村21个,其中13个贫困村已全面完工,其余贫困村土建工程基本完工,正在安装管道;实施非贫困村11个,截止目前完成形象进度65%,保证水质合格率达70%以上。
改善农村交通设施
共完成路面里程194.26公里,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其中第一批通畅项目已完工25个,在建项目32个,完成路面里程101.7公里,占计划实施里程的60%;第二批交通扶贫通畅项目已完工28个,在建项目44个,完成路面里程92.56公里,占计划实施里程的53.2%。
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
已实现218个行政村通光纤网络,30个乡镇街道4G网络全覆盖,178个行政村4G网络覆盖,预计到今年9月底可以实现所有行政村4G网络全覆盖。现已基本完成小南海、濯水景区Wi-Fi建设任务,正推进阿蓬江公共Wi-Fi建设。
开展农村防灾减灾
召开全区地灾防治工作视频会议,部署了2016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编制了2016年度地灾防治方案;大力开展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和应急抢险治理,开工城东街道伍家院子滑坡、中心血站滑坡治理工程,预计年内完工城东街道观音岩2#滑坡、观音岩3#滑坡、新华中学后山滑坡和冯家街道岩门口滑坡治理工程;强化地质灾害巡查、检查工作,针对汛期以来的强降雨气候,组织开展了对重点区域、重点隐患的地质灾害巡查和防灾工作检查,共调查处置地质灾害险情163处,紧急撤离了地质灾害危险区居民135户502人,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治理农村脏乱差
以“两城同创”和“生态卫生村”创建为抓手,全面完成了乡镇集镇和主要公路沿线村乡环境综合治理,完成了黔江河、九曲河、沿溪河等小河流河道污染清理。建成24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出台了《黔江区乡镇(街道)垃圾运行管理办法》等文件,目前已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完成156个村(居)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50%以上;正在对80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计划采购垃圾桶1230个、垃圾箱234个、手推车188辆、1.5吨垃圾清运车3辆,目前正在采购配送中,实现对218个村庄垃圾设施设备配置全覆盖,可实现年削减化学需氧量93吨、氨氮26吨,集中处理生活垃圾1.63万吨/年。建成太极、阿蓬江等15个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污水主管网45公里;正在开展沙坝、水田等10个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预计年底将开工建设。同时与重庆环投公司签订《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合同》,对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于今年1月移交运行维护,未建的10个污水处理厂正在开展项目前期报批中,预计10月进场施工,在渝东南片区率先实现第三方运行,实现乡镇污水处理的有效处理。以创建国家卫生区为抓手,已累计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1836户,全面完成计划用户沼气池500口,养殖小区沼气池(中型)35座。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制定养殖区划及防治规划,划定了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明确区直部门工作职责及养殖场防控方案,强化污染治理,投入1500万元,关停或搬迁城区99家养殖场,向上争取资金940余万元,用于84家养殖场粪污处理,配置86台固液分离机及沼液还田系统,还田面积3500亩;建成污染治理设施101家,治理率达66%;继续推广畜禽清洁养殖技术示范,指导1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向区农委申报建设中型沼气池,积极推行“粮、草、秸秆—畜—沼—农果林菜草地施肥灌溉”、“粮、草—畜—畜产品加工—污水处理—农果林菜草地灌溉”、“粮、草—畜—粪污处理—农果林菜草地施肥灌溉”等循环经济模
农村环境绿化亮化
全区村庄面山宜林荒山绿化率达85%以上,村庄道路和沟渠(河道)绿化率达80%以上,房前屋后绿化率达60%以上,全区自然村综合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启动阿蓬江镇、金洞乡、蓬东乡、冯家街道等村民活动场所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即将启动小南海镇、濯水镇、新华乡等乡村村民主要活动场所亮化工程。
据悉,该区将进一步健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协调机制,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立项、用地、规划等审批环节进行简化和优先办理,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通讯员 龚涛)
编辑:微知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