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黔江区启动限时脱贫攻坚工作,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实事,大力实施“六个精准脱贫工程”和“六个一批”脱贫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还有半年时间,黔江区将提交“答卷”,全面摘掉贫困帽,这意味着有65个贫困村共4万余人将斩断穷根,迈开步伐走上幸福之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古话印证在了一个个贫困户身上。他们怎么脱贫?6月25日,记者采访了黑溪镇胜地社区12组的贫困户王贞六,记录了他的脱贫历程。
王贞六养殖的中蜂。
一
6月25日,家住黑溪镇胜地社区12组,年满66岁的王贞六老人站在院坝里,看着成群的蜜蜂飞舞,快乐洋溢在脸上,幸福甜在心头。
王贞六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有3口人,除了自己,还有63岁体弱多病的妻子罗啟碧,患脑膜炎后遗症的39岁儿子王元文(二级重度残疾)。
“2014年,建档立卡时,我家因缺少劳动力,儿子重度残疾,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2300元左右,被评定为建卡贫困户。” 王贞六说。
王贞六说,多年来,他家都是靠自己就近务工和妻子搞传统种养业养家糊口。2013年以前,王贞六一直在彭水、酉阳、秀山等县从事爆破职业,每年能挣到5000元左右补贴家用;老伴在家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以及喂养两头猪满足基本生活所需,还要照顾儿子。
同时,王贞六按照武陵山区农户传统习俗,养有1至2箱蜜蜂,所产蜂蜜自给自足。
“到2014年,年岁渐高,已经没有人聘用我从事爆破工作了。” 王贞六说,没有了这个职业,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被切断,生活越来越贫困,全家人在贫困线下挣扎。
二
2015年7月,黔江区启动脱贫攻坚行动,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区扶贫办副主任刘秀彩到黑溪镇胜地社区,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社区第一书记。刘秀彩到村里后,针对罗啟碧体弱多病、王元文重度残疾的情况,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帮助购买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医疗补充保险。
针对王贞六家劳动力缺乏的情况,发展劳动力需求大的产业不现实,而传统猪牛羊养殖投入大、风险高、效益不稳定,且环境污染较严重。
“驻村工作队建议我参加市扶贫办组织的中蜂养殖培训,利用到户产业发展补助政策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收入,从而实现越线达标。”王贞六说,经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帮扶人员集体“会诊”,鉴于他家养有蜜蜂,只是缺少技术,效益不高,给他提出建议。
王贞六在采蜜。
三
2015年9月,经黑溪镇政府组织,王贞六参加了在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举办的中蜂养殖培训班,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全免,每天发放误工补助30元,并报销往来车费,经过5天的培训,王贞六取得了结业证书。
10月,王贞六回家开始着手扩大养殖规模,借助政府到户产业补助资金2000元,并找亲戚朋友筹集一部分资金,添置了蜂箱、隔王板、取蜜机等蜂具,亲自包车去重庆市江津区买回中蜂35箱,并将大多数中蜂放到附近的光明村,利用比较集中成片的油菜、乌桕树(俗称卷子树)、五倍子树作为花源进行定点分散放养。
王贞六说,在扩大养殖规模过程中,胜地社区驻村工作队、黑溪镇政府、结对帮扶人员多次到他家宣传政策、鼓劲打气,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带着他去石会镇中元村中蜂种群繁殖基地考察学习。
“截至目前,我家共养殖中蜂69箱,销售蜂蜜实现收入5000元左右,销售蜂种实现收入1050元,加之老伴在家种粮养猪的收入,一家人顺利实现了越线达标。”王贞六说。
今年,王贞六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并根据周边彭水县朱砂镇、秀山县清溪镇等地乌桕、油菜、五倍子花开时节,做一个“赶花人”,带着自己的蜜蜂往花开的地方赶,尽量让蜜蜂多采蜜、多产蜜。
当问及今年的收入时,王贞六说:“按照目前的蜜蜂数量,在正常气候下,全年预计收入在4-5万元。”
四
目前,王贞六养蜂在黑溪镇已小有名气,大家都很信任他,当有老百姓向他请教养蜂技术时,他也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别人。
王贞六说:“我在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实现了脱贫致富,自己也要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在王贞六的带动和指导下,胜地社区已有12户贫困户从事蜜蜂养殖,每户养殖规模均在5箱以上,每年能增收4000元以上。
“我准备自己搞一个中蜂繁殖场,目前已在光明村、百合村各初选了一个荒地多、人烟少、蜜源比较丰富的地方,计划引进更优良的中蜂品种,在近两年内发展品种更加纯正的中蜂200-300箱。”王贞六说,一方面可以销售蜂蜜,另一方面也销售蜂群,多渠道增加收入。
“政府帮扶了我,我再去帮扶其他贫困户,以点带面,帮助大家共同实现脱贫致富。”王贞六说,他还计划在当地成立一个中蜂养殖合作社,培养3至5名技术员,发展社员20名左右,每名技术员负责几个社员的技术指导,将中蜂养殖发展为胜地社区甚至黑溪镇的一个特色产业,让更多的老百姓养上蜂、会养蜂,并走上一条持续稳定增收的致富道路。
五
“王贞六越过贫困线是黔江区贫困户走向富裕的一个缩影。”区扶贫办主任李勇说,全区脱贫攻坚工作中,抓产业脱贫,让贫困户能够持续拥有“钱袋”。脱贫除了“输血”之外,更重要的是实施“造血”。政府承担“输血管”作用,源源不断的“血源”是产业支撑。为此,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全区重点构建生猪、烤烟、蚕桑三大骨干产业体系,注重打造产业生态链。到目前为止,已经培育了107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66家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发展,保证贫困群众拥有“钱袋”。
实施创业培训,增强“造血”功能、斩断“穷根”。实施脱贫先扶智,让贫困群众走进脱贫创业培训班,回家发展猕猴桃种植、中蜂养殖、生猪饲养等产业。
实施金融帮扶,把贫困户扶上马,送一程,然后才能脱贫。除此之外,黔江区还采取“财政投入作股金、贫困群众坐地分红”的模式,为贫困群众拴上收入“保险绳”。(记者 龚杰品 文/图)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