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腹地黔江,地处渝鄂咽喉之地,山连山,山套山,山抱山,群山峻岭,交通闭塞。长期以来,交通出行不畅,区位优势不明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区域经济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 近年来,黔江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加快建设,初步形成了集“铁(路)、公(路)、机(场)”于一体的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
交通畅了,距离近了,区位优了,老百姓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一
6月22日清晨,正阳街道朝阳社区凉水井大桥附近的一裁缝铺里,一台老式缝纫机发出富有音韵的声响,拉开了社区居民们一天富有节奏感的幸福生活。
裁缝铺老板邱天忠,今年66岁,从事裁缝生涯52载。老邱爱好颇多,读报、摄影、裁缝等样样在行。他特别钟爱旅游,每年和老伴至少有一次长途旅行。
黔江交通的改善,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好处,老邱最有发言权。
2007年4月18日,渝怀铁路客运全线通车。老邱第一时间赶往黔江火车站购买了火车票,坐上了第一趟火车。
2010年11月22日,武陵山机场通航。老邱提前一周前往机场售票厅购买了黔江至重庆航班首航机票,并且购得了首航飞机一号位,成为该航线的第一人。
2009年12月19日,渝湘高速武隆至黔江段开通。7年来的每个年头,老邱乘坐大巴到重庆探亲不下10次。小儿子在重庆主城上班,老邱乐此不疲。
34年来,老邱一直经营着他的裁缝铺舍不得丢,这源于他精湛的手艺和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以及远近乡邻们对他的支持。
“无论是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的建设,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咱老百姓。”老邱说,现在交通出行非常方便,正阳新城片区发展一片光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没有交通实现质的改变,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老邱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已经计划好6月底去湖南韶山旅行度假。
此时,新城上空一架客机缓缓下降,停在了武陵山机场的跑道上;黔江火车站传来汽笛声,让新城格外具有生气。
想着和老伴湖南韶山之行,老邱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邱天忠在裁缝铺里讲述他的爱好经历
二
老邱裁缝铺东南向2公里处,是黔江火车站所在地。站前广场上,南来北往的旅客们,显得行色匆匆。
“老板,给我来两桶泡面,一瓶矿泉水。”站前广场北侧,顺谦副食批发部老板何章权和他的妻子忙得不亦乐乎。
54岁的何章权告诉记者,他和老伴是丰都县社坛镇人,一家4口在黔江火车站经营批发部已近十年。9年前,他和妻子在菜园坝火车站经营平价超市。由于火车北站的建设投用,客流减少,导致他的超市经营不下去了。渝怀铁路客运开通后的第四个月,他和朋友到渝怀线一带的秀山、酉阳、黔江等地进行多次考察,最终,他把批发部开在了黔江火车站。
何章权说,黔江区位交通、经济发展实力优于其它地方,是他选择扎根黔江兴业的根本原因。他和妻子经营店铺,两个孩子在黔江上学,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何章权的批发部旁边,是一家黔江本地人开的餐馆。29岁的餐馆老板娘龚艳娜告诉记者,自2008年以来,她和老公在火车站经营餐馆,生意一直很好。
龚艳娜家住正阳街道朝阳社区,是地道的“土地户”。她告诉记者,全靠党和政府的政策好,火车站修在了家门口,让她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奔小康。餐馆生意好,收入较为可观,是她一直坚持的理由。同时在家门口挣钱比出去打工强,风险小,还能照顾到家庭。
“老板,给我来一碗绿豆粉。”听到客人的招呼声,龚杨娜赶紧“打发”了记者,转身走进了厨房。
小罗坝食用菌基地工作人员给菌棒注水
黔江火车站
三
6月,放眼阿蓬江,一江清水,碧波荡漾。
江岸边上的阿蓬江镇两河社区小罗坝(小地名)食用菌基地里,当地村民秦福仙、段文秀、任秀珍等正在大棚里采摘香菇,给菌棒注水。
“我们这里山清水秀,生产出来的无污染菌菇还被空运到了上海。” 秦福仙说,自从黔江有了机场,老百姓的生活就变了样,在山区打工,赚着大城市的钱。
秦福仙家住阿蓬江集镇上,在食用菌基地务工已达两年,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她告诉记者,基地里有30余名村民常年在此务工,忙碌的季节,每天达到60人左右。4月份,今年的第一批菌菇走出了基地。
据了解,小罗坝食用菌基地生产的菌菇,是通过黔江区招商引资企业重庆中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回收,中喔公司再把包装好的菌菇通过武陵山机场空运,抵达上海。
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称,黔江山清水秀、生态自然,让他们看到了生产“生态食用鲜菌菇”的商机,武陵山机场通航后能实现空运,生态鲜菌菇进军大城市就有了保障。去年,生态鲜菌菇空运上海很成功。今年,等基地菌菇大量生产后,将继续把菌菇卖到上海去。
渝湘高速黔江南互通立交
四
6月的濯水镇双龙村,满山遍野的蚕桑、烤烟、蔬菜等绿油油的,清风徐来,“绿波”不惊。环绕在蚕桑、烤烟、蔬菜基地里的农村道路(产业路),犹如一条条巨龙,起舞山间。
此时,村里的养蚕户们,正打包今年第一批蚕茧待出售。双龙村3组养蚕大户陈继良更是喜上眉梢,源于他家第一批蚕茧质地较好,产业路也硬化到了他家桑园里。
42岁的陈继良一直以来在外务工,从事板砖生产,没挣上钱。自2014年起,陈继良回到村里开始栽桑养蚕。他干劲足,种桑50亩,成了村里的种养大户,年产蚕子80张,一年毛收入能达到12万元。然而,产业路不畅通成了陈继良的 心结,也影响到了他和3组村民的生产生活。
该村党支部书记孙祥生告诉记者,3组的地理环境非常差,几湾几岔全是山沟,石漠化较为严重,种烤烟等其它作物没有收成,唯独种桑能见效益。目前,3组种桑面积达到280亩。今年,在镇党委、政府及区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硬化了3组1.5公里的产业路,彻底解除了老百姓的心结。
“要致富,先修路。”孙祥生说,双龙村山高坡陡,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双龙村蚕桑产业在全区享有盛名,曾创造了享誉全区的“双龙模式”。近年来,全村村道建设围绕蚕桑、烤烟等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了规划建设,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村道的建设和硬化,让全村产业发展的势头更猛,同时也增强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信心。
(记者 罗跃 实习生 谢旺 文/图)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