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制 新模式 新方法
黔江曾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土家苗族贫困地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激励全区干部群众“不等不靠不要”的干事创业热情,脱贫攻坚取得实效,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国家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黔江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截至目前,全区6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销号,9452户36837人脱贫,贫困人口减少至2060户750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58%,贫困村通车率、村民小组通达率均达100%,安全饮水、安全用电、广播、电视、互联网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村村建有200平方米以上便民服务中心和标准化卫生室。今年7月,顺利接受了国家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检查,11月1日国务院扶贫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包括黔江区在内的28个贫困县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11月9日重庆市政府正式同意黔江区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
记者了解到,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黔江区各级帮扶干部坚持扎根到户,积极思考、主动作为,创新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工作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
创新“兜底帮扶”机制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率先在全市推行兜底扶贫,确保扶贫路上不落一人、不掉一户。
搬迁兜底。对深度贫困户采取政府兜底搬迁办法,多方筹资4000余万元,免费为全区552户1827 人修建房屋,安装水电,配置厨房卧室用具,实现深度贫困户应搬尽搬。
医疗兜底。设立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基金1400 万元,全额资助建卡贫困户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对农村建卡贫困户、当年因病致贫农户医疗目录内外自付费用予以兜底救助,确保自付费用不超过10%,累计支付818.4 万元,惠及贫困对象2918 人次,彻底解决贫困群众无钱看病难题。
教育兜底。构建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整合10个助学平台资源,整合资金2亿多元,惠及学生17.7万人次,同时积极为贫困家庭毕业生解决就业,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民政兜底。整合民政低保、五保、临时救助等政策,对2156 户因患大病、慢性病、无劳动力等贫困家庭进行兜底,实现应保尽保。
创新产业扶贫方式
通过 “目标任务分级核定、政策业务分层夯实、贷款品种分类到户、贷款风险分别承担、督查考核分线逗硬”的“五分工作法”,共为1192 户发放贷款4273 万元,强力推进“产业租赁”“以羊还贷”等产业扶贫方式,用活金融资源提升增收本领。“五分工作法” 被国务院扶贫办专报推广。
创建“大数据”共享机制
区扶贫办、区检察院联合创建扶贫“大数据”共享机制,建立惠农扶贫数据库信息共享系统,通过“大数据”对比、分析和预警,及时打击扶贫资金领域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效防止扶贫资金“跑冒滴漏”。发放2.4 万份《惠农扶贫精准预防阳光卡》,适时对扶贫项目数据进行跟踪、分析和研判,加强事前、事中、事后专项检查,实现对扶贫资金的动态管理,确保用在刀刃上。该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全国检察机关加强“智慧检务”建设七个典型案例之一,在全国、全市推广。
创新宣传方式激发动力
开展“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宣讲1300余场次,发挥示范效应,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彻底摒除“等靠要”思想,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穷面貌。
据介绍,在下一步工作当中,黔江区将紧紧围绕到2020年实现“户脱贫、镇村出列、区小康”的总体目标,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坚持一手抓以深度贫困镇村和深度贫困人口为重点的脱贫工作、一手抓脱贫成果巩固工作的思路,下足“绣花”功夫,确保我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记者 罗跃)